也谈爱奇艺开放院线新片分账合作,风险转嫁罢了,爱奇艺旱涝保收
最近,好几位朋友问我怎么看爱奇艺宣布的院线新片分账合作模式。我正好有话要说,今天就简单聊聊我的看法。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业内的朋友们请多多指正!(本文配图来自正在院线上映的大片海报)
那么,爱奇艺这个新模式到底是怎样的呢?其实,已经有正规新闻媒体对这个模式进行了详细报道,简单来说就是:
5月13日,爱奇艺宣布,面向院线新片推出分账合作模式。如果影片在上映首日至上线首播窗口期不超过90天,可以选择通过分账模式上线爱奇艺。收益将根据会员观看时长来计算,而不再是单纯的“买断”方式。具体来说,若影片独家上线爱奇艺,其分账金额将按会员观看时长的阶梯式定价结算:观看时长低于200万小时,分账单价为1元/小时;200万至600万小时为2元/小时;超过600万小时的部分为3元/小时。而非独播影片则统一按1元/小时来结算,分账周期为180天。
对于这个模式的理解,其实并不复杂。简单来说,过去,爱奇艺购买院线电影版权,谈好价格后直接买断,播出好坏与片方无关。而现在,爱奇艺推出分账模式,意味着爱奇艺不再提前支付固定金额,而是根据影片的播放量来结算费用,播放量多,得的多;播放量少,得的少。
这种模式,其实并不新鲜——它几乎就是近年来网络电影的常见模式。视频平台推出的网络电影,一般也是根据作品的播放时长来分账。过去,院线电影不采用这种模式,是因为它们的影响力足够大。一部热门院线电影,能够瞬间吸引数百万的观众,这也是它们能够以高价卖给视频平台的原因。
记得在各大视频平台刚刚崛起时,它们曾大量购买院线电影的网络版权,烧了不少钱。视频平台的初期投入大多集中在这些版权上。而现在,像爱奇艺这样的平台开始缩减开支,因此推出了分账合作模式。这个模式,其实是把院线电影“降级”为网络电影,而平台也把风险转嫁给了电影方,自己则能稳赚不赔。
过去,当平台买断版权时,片方的收入早已确定,电影的好坏与片方无关。而在分账模式下,平台不仅要承受风险,还要自己搞营销引流。对于平台来说,用户数量决定了播放量,而这和片方完全没关系。
这种分账模式对院线电影而言是非常不友好的。之前,版权买断模式下,平台和片方经过风险评估,谈好价格后,双方便签订了合同,影片的播出与片方无关。而现在,爱奇艺提出的分账模式,实际上是将风险转嫁给片方。片方必须自己面对播出效果的好坏,平台只要按时收钱。
就好比开发商盖房子,水泥厂先提供水泥,等房子卖出去后,再按销售情况结算水泥费用。要是房子卖不好,水泥厂的钱就不够结算。这就是爱奇艺分账模式的本质,平台将风险转嫁给电影方,自己却能无忧无虑赚钱。
当然,院线电影的制片方可不傻。说白了,做电影的都不是省油的灯。爱奇艺推出的分账模式,很多大公司可能不会与它合作。大影视公司都明白,风险应该由平台来承担,而不是自己承担。而国内大部分知名公司也达成了共识——既然爱奇艺不愿意买版权,那我们就索性不卖给你。
至于一些小公司,可能有几部院线电影,但它们的市场份额有限,即便接受分账模式,播出的时长也有限,最终承担的风险也会让这些小公司更容易倒闭,这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所以,爱奇艺的分账模式对院线电影来说,显然并不友好。大多数影视公司很难会愿意参与。爱奇艺可能会面临无法找到合作院线电影的困境。毕竟,院线电影本身带有较大流量,许多电影大可选择优酷、腾讯视频等平台,不必依赖爱奇艺。
综上所述,爱奇艺的这套分账模式,很可能在短期内并不会获得太大成功,反而可能导致一些院线电影选择避开它。(文/马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