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第一部:费翔为什么自称“小子殷寿”?不是该叫子受、帝辛?

2025-05-17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封神演义》是神魔小说领域的巅峰之作,电影《封神第一部》燃爆了2023年的暑期档,成为了广受瞩目的焦点。作为武王伐纣的关键人物之一,纣王的形象引发了极大关注,这一角色在电影中的呈现也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纣王在电影中突然说出了一句极为突兀的台词:“小子殷寿”,这一自称让人感觉有些茫然,不禁让人疑惑。其实,商朝的纣王有许多不同的称谓:纣王、帝辛、寿王、殷寿、商王、人王等。商汤是子姓立国,王族的姓氏也是子,与孔子姓孔的道理相同。按理说,纣王不应该叫“子受”吗?那“殷受”是否合理?而他为何自称“小子”呢?

《封神演义》中的纣王气场十足,绝对是一位气吞万里如的英雄人物。他在七年登基之后,竟然连女娲是谁都不知道;当他前往女娲宫进香时,还写下了歪诗,亵渎了这位上古正神,不仅如此,他还公然藐视天命,亵渎天威。即便如此,他手下居然有无数截教大罗金仙为他效力,足见他的气势。

虽然纣王看似狂妄无所畏惧,但他也有自己的谦卑之处。当他说出“小子”二字时,令人不禁思考其中的深意。为什么一个如日中天的商王,会如此自谦呢?这种说法似乎让人感到一种反差。

《诗经·周颂》中有一段诗歌,描述的是周成王继位时对先王的致敬:“闵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於乎皇考,永世克孝。”这段话的意思大致是:我的父亲周武王去世,我这个年幼的三尺童子心情悲痛,十分无助。我将以父王为楷模,发誓克勤克俭,继承先人的事业,传承孝道。周成王自称“小子”,表示对父祖的敬仰与忠诚。这是周成王继位时的一段誓言,表明他对王位的责任感,也代表了对先王的敬意和承继天命的决心。

在《封神演义》中,纣王自称“小子殷寿”,同样也是对先祖和天帝的敬畏之情。他这样自称,不仅仅是对历代商王祖先的尊敬,也是一种天帝赋予的权威的象征。纣王的祖先和商王的身份地位,可以类比为三皇五帝的传承,具有天命之象。因此,纣王以“小子”自称,是为了表达他作为商朝合法继承者的身份。

在《封神第一部》这部电影中,纣王被称作“殷寿”,而非“子受”或“帝辛”,这是导演的艺术创作方式,显示了他们在历史基础上进行的某种自由创新。电影中以这样的方式塑造纣王,彰显了中国电影艺术的迅速进步和发展。中国的电影行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实力,奋起直追的精神激励了无数创作者。

在历史上,纣王的名字本身并非“纣王”,而是一个贬义词,后由周武王姬发所定,是对纣王暴虐行径的定性。因此,纣王的名字应该是“受”。一些版本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将其称作“寿王”,这实际上是“受”字的谐音。这种称呼方式,往往是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与艺术加工的体现。

纣王的真正称呼并不是简单的“纣王”,而是“帝辛”或“子受”。这个名字或许更贴切,也符合当时的命名规则。商朝的王族采用的是“甲乙丙丁”的命名法,而“帝乙”便是上一任商王的名字。纣王继承王位时被称作“帝辛”。这种命名习惯源自殷商时期的制度,也可以通过考古学证据找到支持。

然而,历史中的命名往往受到时代背景和尊卑体系的影响,纣王这个名字“纣”在历史中常常作为贬义词来使用。正如秦始皇所做的,他不允许后人随意评价自己的功过,而直接选择了“始皇帝”的称号,以显示自己的至高无上。因此,尽管纣王的称号带有负面含义,但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王权的神圣不可侵犯。

从《封神演义》到电影《封神第一部》的改编中,艺术的创新和历史的重构结合得非常巧妙。电影中的纣王在忠实历史的同时,经过艺术加工,赋予了更多的戏剧性和层次感。这种重新解读和创新,让纣王这一历史人物焕发了新的光彩,成为了电影中的重要角色。

最终,纣王的称呼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无论是“帝辛”、“子受”还是“殷受”,都具有合理性。唯独“纣王”作为贬义称呼,并不符合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但在艺术创作中,这一命名却显得尤为合适。在这部电影中,费翔饰演的“殷寿”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深厚的气质,使这一角色更加立体和生动,成为电影的亮点之一。

总的来说,电影《封神第一部》是一部充满创新与艺术冲击力的作品,其所呈现出的恢宏场面和精彩人物塑造,堪称国内电影的巅峰之作,展现了中国电影在魔幻类型的突破与进步。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