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最大的谎言:投降就可以不死
我无意中观看了一部央视制作的电视剧《太平天国》,它也是为数不多以太平天国历史为背景的影视作品之一。剧中呈现了壮丽的战争场面,澎湃激昂的主题曲也让观众热血沸腾。然而,这部剧在展现历史的过程中,并未严格遵循史实,融入了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例如,石达开的义女石益阳、陈玉成青梅竹马的恋人曾晚妹,以及洪宣娇与林凤祥之间的恋情,这些情节添加了不少温情的元素,弱化了原本沙场征战的残酷血腥。如果这些情节是为了增强剧集的戏剧性和观众的情感投入,也能理解,但剧中的一些设定却让人感到无奈,比如故意拔高洪秀全的形象,同时贬低杨秀清,甚至出现了投降就能免死的荒谬情节,这些都严重歪曲了历史。
在剧中,北伐主将林凤祥、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先后被俘,清朝官员们一再尝试劝降他们。以林凤祥为例,在剧中,他被捕后被囚禁并送往京城,清朝并没有急于处决他,而是让大臣肃顺前往监禁中劝降。面对劝降,他毫不动摇,冷笑着回应:“让我投降,除非满清皇帝退位,让位给我们天王。”在陈玉成被苗霈霖诱捕后,他被交给清将胜保。胜保和曾国藩都曾因陈玉成的才华而深感欣赏,并试图劝降。然而,陈玉成却冷冷地反驳:“如果我投降,岂不是如同被打断脊梁的哈巴狗。你们招降了韦俊,他有为你们招降任何一个太平军吗?”这一场景不仅塑造了人物的英雄形象,但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也美化了清朝的统治。
事实上,在太平天国与清朝交战的过程中,清军俘虏了大量太平天国的王和重要将领。而历史证明,任何被俘的太平天国高级将领,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被处以极刑,特别是凌迟之刑。以下是部分被俘太平天国将领的悲惨结局:
- 天德王洪大全:被囚禁送至京城,凌迟处死;
- 北伐主将李开芳:被送往京城,凌迟处死;
- 沃王张乐行:被僧格林沁抓获,凌迟处死;
- 靖东主将刘沧琳:在安庆保卫战中被湘军俘获,遭肢解;
- 石镇吉:石达开的族弟,在广西被俘,凌迟处死;
- 祜王蓝成春:太平天国西北远征军大将,被部下绑送给清军,遭凌迟处死;
- 潮王黄子隆、护王陈坤书:太平天国无锡和常州的守将,遭淮军俘虏,凌迟处死;
- 幼天王洪天贵福、干王洪仁玕、尊王刘庆汉、昭王黄文英、恤王洪仁政等,这些太平天国的王们在天京失守后逃到江西,最终在杨家牌战败后被俘,全都被凌迟处死;
- 偕王谭体元:太平天国灭亡后,跟随康王汪海洋转战广东,兵败后投崖自尽,重伤后被左宗棠部俘获,凌迟处死;
- 遵王赖文光:捻军将领,太平天国灭亡后在北方各地转战,最终在扬州被清军俘获,被凌迟处死。
史料中并未记载林凤祥被俘后遭劝降的情节。即便某些将领变节投降,结局依然惨烈,很多太平天国的高级将领即便投降,也未能逃脱凌迟的命运。据史料记载,陈玉成被俘后,确实有清将胜保劝降,但这并非出于清朝宽待其人的善意,而更可能是出于胜保个人的偏好。实际上,清军会优先劝降那些尚在据守城池并顽强抵抗的太平军将领,但对于已经被俘的将领,招降没有实际价值,反而需要通过凌迟等残忍手段震慑其他人。
在太平天国灭亡后,投降的将领如黄子隆、陈坤书等人,若真能免死,那么他们早已投降。而即便一些手握重兵、守卫重要城池的太平军将领,在主动投降后,仍然难以逃脱死亡的厄运。比如苏州杀降事件,以郜永宽为首的八个王与淮军勾结,杀死慕王谭绍光后主动投降,最后依然遭到李鸿章的屠杀,数万太平军将士也被残忍屠戮。
总结来说,剧中关于林凤祥等人被劝降的情节是完全虚构的,目的是为了塑造太平军将领的英雄形象。虽然观众可以将其当作娱乐来看,但若过于信以为真,就容易误解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