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原著中滴血认亲,动手脚的其实是甄嬛?换水不行直接换娃!
排版丨九月清宫
编辑丨墨枫
剧中关于水中白矾到底是如何进入的,始终没有定论。
它既可能是宜修故意放置,后来被揭穿,也可能是绘春为了立功而参与其中,最终顶下了罪名。最让人疑惑的,还要数剧中甄嬛与玉娆在宫中染指甲的那段情节,似乎暗示着甄嬛有可能是自作主张,将白矾投入其中,暗中操作。而在原著中,这一切得到了详尽的解释,并且发生了比剧中更加曲折复杂的剧情。
甄嬛回宫后,按宫中的习惯,她的孕期被宣称延长了一个月,肚子也因此显得更大些。尽管她解释说怀的是双胞胎,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皇帝与太后的疑虑,宫中关于她的流言却始终没有停止。甄嬛知道自己必须想办法让外界尤其是皇帝相信这个事实,尤其是那些恶言的流言蜚语不容忽视。她渴望借此机会为双胞胎的血统正名,因为她知道,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看,而是如何让皇帝心安。
宜修设下的滴血验亲局,成为她的最佳时机。
瓜六的举报原本是毫无根据的诬告,但只要甄嬛与某个男人有亲密接触,便足以在皇帝面前引发怀疑。接下来,宜修巧妙地引出滴血验亲的环节,并暗中操作水中的白矾,以此证明双胞胎血统不纯,最终打压甄嬛的地位。然而,瓜六的命运似乎注定了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虽然他尝试揭露甄嬛的“私通”事件,但结果却出乎意料,错把温实初当作了“奸夫”,甄嬛瞬间稳住了局势。
在原著中,滴血验亲总共进行过三次。第一次是六阿哥与温实初,甄嬛一度打算将白矾投入水中,用以嫁祸给宜修,借此陷害她。然而,这场局面的转折,反倒是宜修做错了事,揭露了她的阴谋。甄嬛反而没有动手,一下子抓住了宜修的把柄,将她推向了绝境。
第二次滴血验亲依旧是温实初和六阿哥,只不过这次用了干净的水。按理来说,这一切已经足够。但甄嬛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名正言顺,又提出让六阿哥与胖橘进行验亲,并趁机加入白矾,这样一来,六阿哥的皇家身份也就彻底确立。岂料,浣碧再次设下圈套,她将六阿哥和另一个嫔妃的孩子交换了襁褓,两人出生的时间相近,且都是皇家血脉,因而没人怀疑其中的玄机。这一变化,让白矾再次未能派上用场,但也彻底将宜修的恶行暴露出来。
甄嬛送出一串佛珠,表面上是感谢皇后的恩德,实际上却暗含了另一个深意——“我早就打算回宫复仇了,你所做的一切我都记得”。宜修当然不甘示弱,很快用簪花一事发出警告,警惕甄嬛别太过张扬,提醒她看清楚谁才是宫中的主宰。两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似乎不分高低,但仔细琢磨后便可发现,甄嬛送佛珠的举动,背后有着更加深远的目的。
甄嬛回宫的初衷并非为了复仇,她带着孩子的身份问题才是最为紧要的目标。她要确保孩子的合法性,而不是为争宠或复仇。她故意在宜修面前亮出这一手,就是为了掩盖她回宫的真实意图。通过送出佛珠,她巧妙地让皇后误以为她本就不甘心留在甘露寺,而一直谋划着回宫复仇,从而掩盖了她真正的目的。
至于太后与甄嬛之间的博弈,后者并未怀有太多仇恨。甄嬛回宫,太后更多的是从全局出发,考虑儿子江山社稷的安危。甄嬛的解释让太后消除了疑虑,而宜修则不同,她一旦发现有把柄,必定会毫不犹豫地让甄嬛陷入死局。她的恶行已经暴露在明面上,甄嬛不过是利用了宜修的惯性思维,让她自己掉入了圈套。
在这场斗争中,甄嬛的反击并非单纯的权谋,她更是借着人心的力量打击了宜修。最终,宜修的罪行被彻底揭露,甚至连四大爷也开始信任甄嬛。当胧月哭着说出“皇额娘推了熹娘娘”时,尽管年幼的她并不完全理解其中的深意,但却无意间为甄嬛的计划加了码。四大爷也因此站到了甄嬛这一边。
即使没有胧月的陈述,四大爷依然会选择将宜修打压到底。甄嬛早在滴血验亲事件中就已经设下了一个引爆点,而宜修再三越界的行为,注定了她的覆灭。最终,甄嬛巧妙地利用了一个“因果报应”的逻辑,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宜修的恶行连根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