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耀先结拜八兄弟还有谁?从史料中又找到六个,却可能一个都不对
在电视剧《风筝》中,观众看到的“军统四哥”徐百川和“鬼子六”郑耀先成为了故事的焦点。然而,剧中提到的“八兄弟”中,其他六人却始终未曾露面,究竟他们去了哪里,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今天,我们将从军统档案和特工的回忆录中寻找到这六人的名字与结局。虽然我们提供的名单可能并不准确,但这六个高级特工的真实身份,仍然需要读者们的进一步挖掘和探讨,以找出一个能广泛认同的结论。
《风筝》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源于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尤其是故事中的后半段,几乎是对那段历史的真实再现。对于许多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或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而言,周乔和高君宝的形象似乎充满了熟悉感。然而,我们也不禁思考,如果像潘主任、徐东秀和郭文志这样的角色还在世,他们是否仍会在广场上跳舞,或在马路上疾走?按时间推算,他们在六七十年代时不过二十岁出头,而如今他们已经步入七八十岁的年纪。
周乔的经历,与原军统总务处少将沈醉的女儿有不少相似之处,郑耀先所做的一些事情,也恰恰是沈醉的所作所为。虽然沈醉不是郑耀先的历史原型,但“军统八兄弟”却是真实存在的,而且不止一个“八兄弟”的团体。例如,沈醉与其他七位军统局少将处长,曾被誉为“八大金刚”。沈醉是其中年龄最小、最后晋升为少将的那一位。当他年仅二十八岁时便担任了总务处少将处长,而当时其他七个少将已经分管了各自的部门。
郑耀先和徐百川早在抗战时期便已晋升为上校,因此他们与其他七个“兄弟”可以被称为“前八大金刚”,而沈醉和他的那群少将处长,则是“后八大金刚”。在《风筝》中,观众只能看到前八大金刚中的“老六”和“老四”,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其他六个兄弟或许早在抗战时期就已经牺牲,而他们的死亡并非完全是由于鬼子或七十六号特务的直接攻击。
从郑耀先和徐百川一同吃苹果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军统特工和日伪特务的主要战场是在上海、天津等地,经过查阅相关史料,我们可以推测出这六位中校或上校的身份与结局。徐百川身上或许有余乐醒或徐宗尧的影子。余乐醒曾是军统临澧特训班的实际负责人,徐宗尧则在投诚后被送去集中学习。两人都曾长期担任上校职务,因此,与郑耀先结为“八兄弟”的其他特工也应当是上校或者中校,战斗在对日伪特务的第一线。抗战时期,戴笠的军衔虽为上校,却挂名少将,能担任中校或上校的特工已是十分重磅的人物。
在众多军统特工中,文强(《特赦1959》中刘安国的原型)和沈醉可以排除在外。文强的级别过高,沈醉年纪偏轻且是戴笠的嫡传弟子,不太可能和郑耀先等人结拜为兄弟。因此,我们接下来要排除的则是一些著名的一线特工。陈恭澍曾被誉为“军统第一杀手”,他在《英雄无名》一书中提到:“外勤人员,承担着执行任务的重任,冒着巨大的危险,很多英勇的特工英年早逝。”陈恭澍所指的这些英勇牺牲的外勤特工,大多数都鲜为人知。
陈恭澍在《风筝》中与郑耀先的结拜可能性较大,他的经历和郑耀先有许多交集,而与他们履历相似、级别相近的特工,如王天木、赵理君等,也有可能是与郑耀先结为“金兰兄弟”的人物。作为“临澧特训班”的总教官,徐百川位居其中的第四位,因此除了陈恭澍、王天木和赵理君,其他的结拜兄弟我们似乎难以确定。
军统的“四大杀手”中,前三名的结局颇为不同。陈恭澍与王天木在被捕后叛变,而赵理君因活埋了中统身份的“行政督察专员”被枪毙。陈恭澍和王天木分别被七十六号特务捕获,陈恭澍最终叛变,王天木则彻底失去了再度回归特工的机会。赵理君则因过于激进的行动,最后惨遭老蒋枪决。八兄弟的大哥、二哥、三哥接连消失,徐百川逐渐成为最具分量的那一位。
陈恭澍、王天木、赵理君、周伟龙、王子襄和曾澈,都是与郑耀先并肩作战的军统特工,他们在上海、天津等地与日伪特务生死搏斗,虽然我们无法确认他们是否真是徐百川和郑耀先的结拜兄弟,但这些特工无疑为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除了徐百川和郑耀先,许多特工在抗战中同样浴血奋战。那些在日伪枪口下丧命的特工,理应有资格成为郑耀先的结拜兄弟。正如沈醉在回忆中提到,军统特工在抗战期间曾多次突袭日军,实施暗杀任务,击杀近两万日伪军警,而军统特工的损失也高达六万三千人。这些牺牲的特工,是否能成为郑耀先的兄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