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有戏》中的“五多”现象,独特风格,还是需改进?
曾几何时,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的《绝对有戏》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了无数戏曲迷的目光,成为了观众心中不容错过的节目。在梨园界,它引起了巨大轰动,几乎成了每期都必看的节目。然而,遗憾的是,如今《绝对有戏》的热度逐渐减退,连重播过去的比赛录像(精选版)都成为了常态。或许我现在并不会每期都坚持观看,原因在于这档节目缺乏新意,很多时候都在播放重播内容,让人倍感疲惫和乏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老面孔过多。近年来,尽管编导们努力开拓思维,尝试不同的比赛形式来提升栏目质量,但观众看到的依然是那几位参赛者的身影,或是卖烧鸡,或是开超市。并不是说他们的表演不好,只是观众对他们早已习以为常,再这样重复下去,必定会导致厌倦。希望能够选拔一批新人,给大家带来新鲜感。
其次,重复段子居多。尤其是在河北梆子的演唱中,很多参赛者总是选择同一段落,好像河北梆子的经典选段仅有这几首一般。虽然每位参赛者的演唱风格千差万别,但一遍遍地演唱相似的段子,无疑让观众们感到失去新意。甚至有些选手几次出场完全使用同样的段子,试想一下,一个胆敢争当票友的参赛者,拿手的段数屈指可数,这样怎么能称得上真正的票友呢?河北梆子中优秀的段落不胜枚举,应该鼓励参赛者尝试演唱那些冷门或较少演出的曲目,以展现河北梆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再次,主持人话语冗长。尤其是程成,常常在比赛中说得有些偏离主题。很多时候,选手刚刚唱完,他便抢先发言成了评委,这让许多评委不得不顺着他的思路发言。主持人其实是节目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他的作用是串联全局,而不是担任评审。点评的职责应由专业评委承担,主持人最好不要插话。
此外,经过名家指导的选手晋级较多。笔者多次观察到,在比赛中,经过自学的选手晋级的机会较少,反之,受到名家指导的选手却频频晋级。笔者认为,每位参赛者的背景和条件都不同,并非所有选手都能获得名师指点。据说有一些自学选手,为了一个字的发音,能反复听名家的录音整整一个月,这证明了他们的努力与付出。因此,针对那些“自学成才”的选手,若他们在演唱中能够做到规范,没有明显缺陷,理应给予加分或者晋级的鼓励。
最后,广告插播过于频繁。《绝对有戏》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关键时刻频繁插播广告,每次长达四五分钟。我认为,这种行为实属强迫观众观看广告,并对观众极大的不尊重。期望《绝对有戏》能缩短插播广告的时长。不应因为商家支付了广告费而忽视了观众的体验,节目的收视率归根结底还得靠观众所决定。
作为一档备受观众喜爱的节目,河北电视台的《绝对有戏》在农民频道中独树一帜,希望编导们能够在创新上多下功夫,避免一再重播,让节目内容和参赛者更加丰富多彩,保持它的鲜艳夺目与长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