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立做冰晶糕:一场关于传承与父爱的味觉叙事

2025-05-08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在无声地与时间和传统对话。电影《我爸没说的那件事》(原名《闻烟》)无疑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探讨了这一主题。在2023年上映的这部影片中,张国立饰演的柳庭深经营着云南边陲小镇的百年老店“同顺祥”,制作的冰晶糕成为了父子之间情感纠葛的纽带。影片不仅讲述了一段关于亲情、代际传承和默默奉献的故事,还深刻揭示了传统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困境。

冰晶糕:传统工艺的现代困境

冰晶糕,这一看似简单的传统糕点,承载了无数匠人心血和岁月的痕迹。柳庭深每天清晨五点钟准时开工,亲自挑选上好的早粳米,将其浸泡在虎跑泉水中,十二个小时后再用石磨研磨,这一过程的每个细节都不可轻忽。蒸制时,木柴上的火焰将蒸汽转化为云雾般的白烟,而这一切的精准控制,形成了冰晶糕那难以复制的“舌尖上的仪式”。然而,正是这份对传统工艺的坚持,使得冰晶糕在现代社会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电影中,柳家冰晶糕每日的限量和对外销售的严格控制,逐渐被邻里山寨店以机械化生产的方式所取代。而柳见三(由韩庚饰演)试图通过改良工艺提高产量,却始终无法复刻父亲的味道,这种“匠心”和“效率”的矛盾,恰恰反映了传统工艺与工业化时代之间的冲突。

秘方之谜:父爱的隐秘密码

冰晶糕的制作中最为神秘的部分便是“最后一道工序”。每当蒸制即将完成时,柳庭深总是将儿子柳见三赶出厨房,独自完成最后的烘烤。在儿子的眼中,这一环节是家族的“秘方”,而父亲始终坚称其中并无秘密。然而,直到父亲去世后,柳见三才在族谱中揭开了真相——父亲的“秘方”其实是通过松木燃烧产生的烟雾来熏制糕体,这一工艺对健康的潜在危害也因此被隐藏了四十年。父亲将这一过程视为对家族和传统的守护,却因此牺牲了自己的健康。这种“为子孙隐忍一切”的父爱方式,揭示了中国父爱的悖论:在表达爱与关怀的同时,往往忽略了直接的沟通和理解。

冰晶糕的味觉隐喻:父子关系的解构与重构

在影片中,冰晶糕不仅仅是一块甜点,它还是父子关系的一面镜子。首先,它承载了柳庭深对儿子的深厚情感。柳庭深并不擅长言辞表达,却通过一日三餐的糕点传递着自己的心意。尤其是当孙女生病时,柳庭深为了保住她的健康,不惜打破制作冰晶糕的常规,日夜劳作,直到最终因为过度操劳而积劳成疾。这种通过行动而非语言来表达父爱的方式,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传统父爱中普遍存在的沉默与自我牺牲。

其次,冰晶糕是柳见三身份认同的标志。在电影初期,柳见三由于无法做出正宗的冰晶糕而感受到来自家族和乡邻的压力,这种身份焦虑最终促使他离开了故土。然而,在城市中屡遭挫折之后,他又回归了冰晶糕,意识到这种传统手艺和家族文化才是他真正的归属。冰晶糕的回归,标志着他对父辈和家族历史的重新认同。

最后,冰晶糕更是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桥梁。柳庭深坚持手工制作,坚决拒绝工业化生产,这种固守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技艺的敬畏,更传递出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然而,影片结尾,柳见三在传承父亲手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重新创新冰晶糕,象征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重生。

父权叙事的现代反思

影片播出后,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支持者认为冰晶糕精准地捕捉了中国式父爱中沉默和牺牲的特质,张国立的演技将匠人精神与父爱的隐忍完美融合。然而,批评者认为影片陷入了父权控制的叙事模式,柳庭深的沉默和不透明的家族秘方其实是在某种程度上压迫了下一代的自由。这种父爱的表达方式,或许映射出一种“爹味十足”的家族权威,值得我们对传统家庭伦理进行深刻反思。

现实中的启示:传统工艺的生存与创新

电影中的冰晶糕故事,不仅仅是虚构,它与现实中的许多传统工艺息息相关。许多手艺人正面临与影片中相同的困境:年轻一代对继承传统技艺兴趣寥寥,机械化生产的冲击让这些传统手艺濒临灭绝。像朱家角的沈阿婆依旧坚持手工制作糕点,但也难以摆脱现代化生产的威胁。为了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地方开始采取行动,将传统手艺与旅游产业结合,或者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创新,使得传统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

正如影片《我爸没说的那件事》所启示的那样,传承与创新并非对立,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让传统手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时代的洪流中不忘初心,勇敢前行。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