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模仿明星引官司 道歉背后有何隐情?
“给我们留口饭吃!”近日,四川芬达在镜头前泪流满面的画面席卷各大平台。这对依靠模仿杨坤走红的草根兄弟,因其夸张的造型和复刻《好声音》导师形象,短短半年时间便吸引了百万粉丝。没想到的是,五月初当他们收到了法院的传票后,局势却变得如同翻天覆地,直至不得不退网求饶。
这对30多岁的小伙子最初在工地搬砖时,因其相貌被工友称作杨坤。去年三月,弟弟阿强把哥哥阿勇模仿杨坤抽烟的动作拍成短视频,意外得到了5万的点赞。尝到甜头的他们开始系统地研究杨坤的台风:皱眉、跺脚、甩话筒,甚至把出租屋布置成《好声音》中转椅的场景。“我们真没恶意,只想给母亲挣点医药费。”阿勇翻开手机相册,展示他们凌晨三点还在夜市拍段子的视频。为了更真切地模仿本尊,他们专门去二手市场寻找杨坤同款的皮衣,并花了半个月工资购买定制耳麦。直播间“32场演唱会”的梗,其实是粉丝们起哄要求他们演够32场所引发的。
今年初,事情急转直下。他们模仿杨坤点评学员的直播片段被剪辑成鬼畜视频,播放量竟然突破2000万。当杨坤的工作室发来律师函时,兄弟俩以为是骗局。直到看到起诉状上的“侵犯名誉权”几个字,才意识到自己惹上了麻烦。
法律专家提到,模仿行为本身并不违法,但使用综艺节目名称和复刻特定商业形象可能涉及侵权。正如前年的“山寨周杰伦”被起诉的事件,这再次给网红们敲响了警钟。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兄弟俩已删除了132条相关视频,但杨坤方面仍坚持追责,调解卡在了死胡同。
这一事件引发了两极化的讨论。52岁的张阿姨留言:“老百姓图个乐呵,至于闹上法庭吗?”而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李先生反驳:“放任模仿会破坏原创生态。”数据显示,短视频平台每月出现的模仿类内容超过80万条,其中15%涉及侵权争议。
心理学教授王芳解析称,中老年人喜爱模仿秀,源于对明星的亲近感需求。但过度的玩梗可能会模糊娱乐与侵权的界限。正如网友“岁月静好”所言:“小人物讨生活不易,但规矩不能破。”这场纠纷背后,反映出草根创作者法律意识的普遍缺失。
当阿勇把最后一件杨坤同款外套塞进纸箱时,窗外的霓虹灯正照亮城中村的夜空。这场由于模仿引发的风波,不仅牵动了两个农村青年的命运,更揭示了全民创作时代面临的知识产权困惑。或许正如《》的时评所说:“创新大潮汹涌而至,既要保护创作热情,也要筑牢法律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