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最可怕的“未来小说”,与现实一步之遥

2025-05-06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2017年,艾美奖历史性地将五项主要奖项全部颁给了《使女的故事》,这是艾美奖首次将“最佳剧集”奖项颁给流媒体平台制作的作品。紧接着,《使女的故事》从原著出发,拍摄了四季的电视剧,但它是否最终会以“烂尾”告终,尚且无法预料。

我自己并不是美剧爱好者,虽然大概了解剧情,但真没想到这本小说带给我的震撼如此之大。果然,只有女性,才能描写女性心底最深的痛楚和恐惧,才有能力把“女性之苦”和“女性之惧”写得如此透彻、令人动容!尤其让我震惊的是,《使女的故事》于1985年问世,今天回过头来看,仿佛它是一部充满警世寓意的预言。

小说中所描述的基列国,尽管看似荒谬无比,却恍如映射出了一种极为真实的未来景象。虽然这本书并不属于科幻小说,它更像是基于历史背景构建的“未来小说”。一般来说,科幻作品的情节让人希望它们成为现实(比如星际旅行、外星移民等),但《使女的故事》却让人心生恐惧,只能祈祷它永远不会变成现实,因为那样的未来实在太过可怕。

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曾表示:“基列共和国的根基植根于十七世纪清教徒的信仰体系,实际上它也能被视为当代美国的某种基础。书中的故事发生地点是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那是如今著名的哈佛大学所在地。而这所曾经是清教徒神学院的大学,见证了当时社会的宗教背景。”

小说通过主人公奥芙弗雷德的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她成为使女的遭遇以及她在基列国的亲身经历。根据小说中的“史料”分析,奥芙弗雷德见证了基列国的诞生,成为了最早的一批使女。

在这个未来的世界,环境污染愈发严重,病毒蔓延、核泄漏以及有害物质肆意排放的现象层出不穷。人类的生育率急剧下降,基列政权通过发动政变、清除国会、暗杀总统、废除宪法等手段,成立了基列共和国,利用宗教权威与《圣经》中的教义实施极权统治。

基列国的社会结构通过颜色区分身份和地位。黑色代表大主教的显赫地位;蓝色象征大主教夫人的纯洁;红色则是使女的标志,寓意着她们生育时的痛苦和鲜血;暗绿色代表着马大的身份;而经济太太的服饰则是由红色、绿色和蓝色相间的条纹长裙组成。军队由天使军组成,他们允许结婚,而卫士则不允许结婚,这些卫士更多的是负责日常的杂活和警卫任务。

基列国的“女性群像”同样令人深思。在这个扭曲的社会里,女性的生活被严格限制,法律规定她们不能拥有财产,不能从事工作,甚至连自由行动的权利都被剥夺。大主教夫人们在家里做着刺绣、打理花园,或是装病,以此相互访问增加生活的乐趣。每家生育孩子几乎像过节一样,所有人都会聚集,陪着新生儿的母亲拆礼物、闲聊,尽情饮酒,排解心中的嫉妒。

而那些经济太太,则是贫困阶层的代表,她们几乎得做所有的家务,而“马大”则是年老的、已经失去生育能力的女性,负责大主教家里的杂务。使女们则是被当作生育工具,地位低下,甚至连名字都被剥夺。她们进入大主教家后,名字变成了“奥芙”(of)和大主教姓氏的结合,比如主人公奥芙弗雷德(Offred),意指“弗雷德的奥芙”。使女们每日穿戴红色的衣物,包括平跟的红鞋和手套,头上罩着白色双翼头巾。

使女们每天的任务是和另一位使女结伴去采购,进行日常生活的监视。她们每个月还必须去接受医生的身体检查,检查她们是否符合生育的条件。而一旦怀孕,头几个月,孩子可以由使女哺乳,之后她们会被调到其他大主教家继续生育任务。

使女的身体被当作国家的资源,脚踝上会被刺上编号,这个编号像通行证一样,允许她们出入基列国的不同区域。这种无情的制度让她们的生活变得如同机器般机械。

通过这些详细而震撼的描写,《使女的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极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揭示了权力与恐惧如何被用来剥夺个体的自由和尊严。小说不仅仅是对未来的预警,更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永远不能放松警惕,面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和不公,尤其是针对女性的压迫。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