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场演员的职场真人秀对话《无限超越班》制片人张红岩
自《无限超越班》推出以来,它犹如一股旋风,迅速席卷了观众的视野。第三季的到来,依然继承了前两季的热度,并且延续了其话题的生命力。至今节目已播出至第四期,却依然不断为公众舆论提供源源不断的讨论素材。
在这一档演技综艺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明的特征——它既满足了观众对于综艺娱乐的需求,又深深扎根于影视行业的土壤中。这种跨界性质使得节目需要在“娱乐性”和“行业性”之间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它不仅要在观众面前呈现出足够的吸引力,让人欲罢不能;更要具备行业的价值,使得它不仅仅是一个游戏,甚至可能成为影视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限超越班》已经历了前两季的磨砺,逐渐在热度和行业价值的平衡上找到了自己的路。而在与节目总制片人张红岩的对话中,我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这档节目:与其说这是一场演员演技的竞技,倒不如将其看作是一场“职场真人秀”。
娱乐圈,恍若一片镜花水月,外界的浮光掠影只看见了其中的光鲜亮丽,却鲜有人意识到,那里也是一片“职场”。《无限超越班》第三季试图通过不同背景、不同年龄层、不同经历的演员,展现出一个全面的演员生存图景。从简历的展示、到面试、再到小考、跑组等一系列环节,节目巧妙地将这些环节融入其中,模拟了演员的工作环境。演员们在这里“上班”,而我们作为观众,便是那一群窥视其背后辛酸与努力的旁观者。
节目伊始的两期,便通过面试环节引出了艺员们的职业面貌。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简历来到评审团前,面对一个个尖锐的问题和严苛的演技考验。这一环节,让我们从一开始便意识到,本季艺员的类型极其丰富。既有从未接触过演艺事业的新人丁真与余宇涵,也有如许绍洋、陈志朋这类从业多年的前辈,甚至还出现了从短剧圈跨界而来的柯淳、李沐宸等演员,以及如傅首尔这样的跨界艺人。如此多样化的演员阵容,展现了演艺圈里不同群体的现状,背后隐藏的,是这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种种变迁。
不同的演员,他们背后的故事和困境,似乎代表着某一类演员面临的普遍问题。比如那些默默无闻、始终在小角色里挣扎的人;又如那些凭借流量积累了粉丝,却始终无法获得主流认可的演员;还有一些曾经一度风光却因舆论或行业变化而逐渐失去机会的人。张红岩提到,本季选择的艺员,正是想展现这些不同群体的真实面貌,借此更全面地呈现演员所面临的职场困境。
短剧演员的加入,使得这个节目对于行业变迁的反映更加直接。柯淳登场时,屏幕上立刻划分为两派,一派充满期待,另一派则毫不知晓这个名字。短剧演员们在大众心中尚处于“陌生人”的状态,而这一点,正是本季《无限超越班》中的一个亮点。在短剧的世界里,他们是当红的演员,而在主流观众的视野中,却似乎还未能获得应有的认同。李沐宸与柯淳的情况虽相似,却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轨迹。李沐宸通过短剧的出色表现,获得了更多的曝光,而柯淳则是从短剧的起步一路走来,这两类演员的对比,恰好反映了短剧与长剧演员之间的差距和交集。
而丁真与余宇涵,作为那些尚未踏入演员领域的“新人”,则代表了一个充满潜力但又极度渴望提升的群体。丁真凭借颜值获得了大量粉丝,而余宇涵则是偶像体系下的产物,尽管他们有着某些优点,但要跨入演员这个领域,还需要从最基础的表演技巧开始学习。
对于这些新人来说,张红岩坦言,节目上最重要的一课便是让他们学会尊重表演。这不仅仅是演技的培养,更是对演员职业态度的塑造。演员,这个职业的真正意义,也许正是在这里开始清晰起来:只有正视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
不同的演员在这个节目中的成长,是一个令人触动的过程。在面试阶段,许绍洋因过多地谈论个人经历被打断,王浩信在面试中发挥失常,陈志朋则在重返荧幕的初期展现了精彩的演绎。无论是谁,站在这个舞台上,他们都是从零开始的。这便是节目所希望传达的精神:无论过往如何,所有演员都必须在这里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卸下过去的负担,重新出发。
正如节目名“无限超越班”所示,每一位演员的成长都充满着无尽的可能性。无论是新人,还是曾经风光一时的老演员,都必须面对行业内的竞争与挑战。张红岩指出,尽管演员们带着自己的过往履历进入节目,但最终考核的标准却并不看重过去的成绩,而是看他们能在这个平台上做出多少成绩。正是这种对“真实”的注重,让《无限超越班》从众多综艺中脱颖而出,展现出一个更为立体的“职场”画卷。
或许,在这个舞台上,我们看到的并不单是演员们的演技比拼,更是他们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走向自我超越的过程。通过这一切,我们不禁要感慨:演艺圈,也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最重要的并不是一时的成败,而是在不断的尝试和挫折中,磨砺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力量。
在此,我愿将这份正能量的祝福送给每一位踏上这一舞台的演员,愿他们在风雨过后,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无论他们的路多么曲折,只要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光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