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安·吉恩-巴普蒂斯特,才华究竟多出众
在迈克·李的最新作品《硬道理》中,电影开头,玛丽安·吉恩-巴普蒂斯特饰演的潘西展开了一段激烈的独白,批评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的无用。她不断重复“这太荒谬了”,声音愈发紧绷,几乎让人听得喘不过气来。最初,这只是她日常对街头为慈善募捐人士的抱怨,然而很快变成了一场愤怒且失控的咏叹调。“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是为了动物,”她那沮丧的儿子低声说。吉恩-巴普蒂斯特厉声回击:“我知道!”在这部围绕复杂女性形象展开的冷峻又幽默的影片中,这一幕既黑暗又充满趣味。
迈克·李的电影因其独特的排练过程而广受好评——演员与导演共同创作并精雕细琢角色与对话。在这样的工作方式中,演员与导演之间需要建立深厚的艺术信任。吉恩-巴普蒂斯特自90年代起便与李展开合作,她为李的第一部电影创作了部分配乐,也为电影中的复杂女性角色注入生命。她说:“(李)信任我参与的项目不会有任何私心,这源于我们对角色的真实关注。我们知道这是一部戏剧,但我们也希望它尽可能真实。”
让-巴蒂斯特向我解释道:“与迈克合作时,我带着生活中认识的人的特点进入角色,试图将这些特点融合成一个全新的形象。”她所饰演的潘西,充满愤怒,冷漠且刻薄。她不在乎是否会得人心,但在乎是否符合自己对“正确”的标准。与迈克·李的其他作品如《无忧无虑》《又一年》一样,这部影片聚焦的是一个会犯错的女性角色的日常生活。《秘密与谎言》中,吉恩-巴普蒂斯特与李共同打造了霍滕斯·坎伯巴奇——一位被收养的年轻黑人女性,努力面对自己白人生母的事实。这一表演让她成为首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的英国黑人女演员。30年后,他们又共同塑造了潘西——一个将愤怒当作护甲的女人,用尖锐的言辞伤害周围的亲人,陷入了西方文化对愤怒黑人女性的刻板印象。
她解释道:“迈克负责一切无能为力的情节,而我负责那些角色能做的事情。比如,角色是否喜欢数学,是否通过了考试,所有失望和心碎的情感都来自于他。”潘西的愤怒虽然显得幽默,却缺乏高尚或救赎感。尽管许多艺术作品探讨黑人女性的愤怒与社会系统性问题的关系,《硬道理》着眼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愤怒——它对亲人发泄的愤怒,是极为私人且内心化的情绪。
电影中,一只狐狸常常出现在潘西的后院,看到它让潘西愤怒不已,但她无力改变局面。她无法驱赶这只野生动物,也无法与之对抗,这种无能为力让她陷入歇斯底里。她冲丈夫大喊让他“控制局面”,但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1月8日,在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的颁奖典礼上,我与让-巴蒂斯特进行了对话。她因在《硬道理》中的表现赢得了最佳女演员奖,并斩获多个影评人奖项提名。
让-巴蒂斯特戴着醒目的圆形眼镜,给人一种乐观、爱开玩笑的印象,这与她在影片中饰演的潘西形成鲜明对比。潘西的服饰不为自我表达或风格而穿,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虽然平淡,但她认为自己就是经典。”她笑着说道。她个人的风格更加宽容多元,“我更在意风格,而不是流行。我喜欢德赖斯·范诺顿,也欣赏亚历山大·麦昆。”她还提到,为了潘西的角色,服装和造型是与导演和团队紧密合作的部分。
潘西的形象很容易被贴上病态标签,尤其在如今的文化中,很多人热衷于给人格贴标签。在影片的开头,她愤怒地擦拭着无尘的沙发,宣称“他们的干净不是我的干净!”她可能有强迫症,边缘型人格障碍或未处理的创伤。然而,吉恩-巴普蒂斯特的精彩表演让这种冲动无关紧要。她指出:“她已57岁,来自一个文化背景,在那里,大家不会因孩子不爱外出而急着看医生,而是说,继续吧,这就是她的生活,她学会了继续下去。”
潘西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女性英雄——在一个愤怒成为常态的世界里,我们往往将这种愤怒浪费在日常琐事中。让-巴蒂斯特坦言,扮演潘西最大的挑战就是“她的声音!让她安静下来是最难的部分,她总是抱怨。”她笑着补充道:“我享受生活,但潘西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