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了这么多热搜,这剧能看吗?
自《借命而生》开播以来,凭借微博热搜的强势引导,广泛引起了关注。由陆川执导、秦昊、韩庚、钟楚曦等演员联袂出演的这部悬疑罪案剧,以9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两起命案引发的跨时空追凶故事。然而,前三集播出后,剧集的实际表现与观众的高期待存在明显差距。本文将从制作水平、剧情逻辑、节奏控制等方面分析该剧的优劣。
高期待的背后,主要得益于主创团队的实力。导演陆川曾凭借《南京!南京!》展现了出色的历史场景还原能力,而主演秦昊在《隐秘的角落》和《漫长的季节》等高分悬疑剧中积累的信任度,加上韩庚和钟楚曦等演员的市场号召力,促使该剧被寄予厚望,成为继《沉默的真相》后的一部现象级作品。
制作方面,团队的专业水准值得肯定。陆川对年代氛围的把控尤为出色,第一集长镜头中,锈迹斑斑的钢铁厂设备与灰蓝色工装形成了强烈的视觉统一,而雨夜追凶场景里,泥泞路面反射的细节亦显现出团队在美术设计上的匠心独具。
然而,精良的制作未能掩盖剧集核心剧情的薄弱。虽然剧集试图结合悬疑与时代变迁,但前三集的叙事重心过于模糊。以钢铁厂两兄弟命案为起点,本应构建的悬疑感却因过于直白的线索而减弱。案发后,六分厂厂长儿子异常的举动和保安队长处理关键证物的方式本应成为悬念,但由于角色行为逻辑过于外化,大多数观众在第二集就能猜测出真凶身份。
当悬疑推理的乐趣被削弱,所谓的“借命而生”的主题深度便难以深入人心。秦昊饰演的警察与钟楚曦饰演的记者之间突如其来的暧昧关系,缺乏前期铺垫,第二集两人在澡堂的五分钟对手戏,场景设置和对话内容都明显脱离了罪案主线。这类为了制造话题而设计的桥段,不仅打乱了叙事节奏,更暴露出创作团队在类型剧核心要素上的认识偏差。
相比于《隐秘的角落》中每个镜头都在推动剧情的设计,《借命而生》在主线与支线的平衡控制上明显失调。原著小说中的紧张越狱情节,在剧集中直到第三集才初见端倪,前两集过多停留在人物背景交代上。而杜湘东在档案室翻阅资料时,镜头不断聚焦泛黄纸页,这种强调年代感的方式,虽然具有细节魅力,但显得有些拖沓。对比《漫长的季节》快速切入主线,《借命而生》在推进关键情节时显得犹豫不决,可能导致前期观众流失。
尽管如此,该剧在人物塑造上仍有一定潜力。韩庚饰演的姚斌彬,在审讯室中的细腻表现,及面对母亲时的犹豫不决,给角色的后续转变留下了空间。史彭元饰演的年轻警察,在追捕逃犯时的青涩表现,也为与经验丰富的老警察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能够更加聚焦警察与逃犯跨越二十年的命运纠葛,深入挖掘特殊时代背景下个体的生存困境,剧集依然有可能挽回口碑。
但如果前三集中暴露的叙事问题得不到改善,剧集很可能浪费掉强大的演员阵容和制作资源。喜欢强悬疑、快节奏的观众可能会失望,但对年代剧氛围以及演员演技有偏好的观众,仍能从中找到一些观赏价值。
影视创作本就是平衡艺术表达与市场需求的过程,《借命而生》目前的平庸表现恰恰反映了国产罪案剧在突破创新中面临的普遍挑战。每个观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做出判断,因为审美体验始终是主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