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深为何加入偶像歌手体系?粉丝经济影响华语音乐,专业分析解读
十年来,歌手的身份逐渐发生了变化。从2005年起,我们判断一个歌手的标准是他们的音乐专辑,而到2025年,这个标准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如今,我们更多地通过歌手是否拥有偶像受众来评价他们,音乐本身,渐渐地成为了偶像市场的附庸。传统的职业歌手,正在走向职业偶像的异化,而这一过程中,音乐本身无疑正遭遇伤害。
这股偶像化的浪潮,近十年来几乎席卷了所有歌手。越来越多的歌手开始远离传统音乐专辑的影响,转而将自己的事业聚焦在偶像粉丝经济和曝光度上。为什么,即使是像单依纯、周深、毛不易这样的新时代歌手,也纷纷走向偶像化的道路?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非偶像受众对这些歌手的批评与非议。无论是周深还是单依纯,每一次亮相、每一次出场,甚至网络上的评论风向,都充斥着巨大的网络暴力。这种现象,是否预示着华语音乐的畸形化?今天,让我们从专业的视角来深入解析:
首先,歌手的偶像化,实际上是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选择。从2015年开始,华语音乐的整体逻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歌手们主要通过音乐专辑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但随着2005年传统唱片行业在数字音乐冲击下的崩盘,唱片公司纷纷倒闭,资本开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偶像歌手领域,以《超级女声》为代表的粉丝经济,显示出巨大的商业潜力。像李宇春、小虎队、四大天王等,早已定位为偏向商业偶像的歌手。紧随其后的鹿晗、蔡徐坤、TFBOYS等更是印证了偶像歌手、歌手偶像化的资本选择,的确是获得利润的最快方式。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基础的商业逻辑:付费用户。偶像化,正是围绕着付费用户这一核心展开。资本和经纪公司通过精心包装、塑造人设,制造梦幻般的形象,让粉丝产生强烈的追随欲望,在这种冲动的驱使下进行消费。比如高价的音乐专辑、演唱会门票等。相比之下,早期的华语音乐商业逻辑却未能打通付费渠道,盗版盛行,无法获得应有的利润。
流量成为了新时代歌手的决定性选择,偶像的流量带来了远超传统歌手的关注度和商业潜力。以周深为例,虽然谭维维的音乐才华可圈可点,但其流量远不及周深。这便是商业选择的结果。
其次,歌手偶像化带来了一个严重的后果——以周深为代表的歌手,开始将重心转向影视剧配乐,音乐专辑被彻底抛弃。从2022年起,周深参与的影视剧OST迅速成为华语音乐中最赚钱、最快速的途径。一年内,周深便演唱了20多首影视剧主题曲。这样一来,音乐的同质化问题愈发严重,甚至出现了工业流水线式的创作模式。周深的音乐理解逐渐在大量快速制作的单曲中丧失突破性,音乐的精髓逐渐被偶像效应所替代。
原本,职业歌手的目标是创作更具深度的音乐专辑;而职业偶像的目标则是赚更多的钱。但随着资本的异化,歌手们的音乐逐渐成为了偶像附庸。以周深为例,他的音乐开始逐渐依赖偶像效应,而非音乐本身的魅力。在华语音乐圈,能赚到钱的龙头企业,恰恰是那些对音乐理解最少的公司,他们最擅长的是如何从中提取利润。
最后,周深的偶像化并非偶然,而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如果从个人角度来看,歌手出道的目标很简单:一是实现个人梦想,二是赚取丰厚的收入。然而,资本的利润对歌手的诱惑极大,偶像化的吸引力也十分强烈。虽然偶像的标签带来了光环,但在市场中,偶像歌手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
总的来说,职业歌手的偶像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无论是周深、单依纯、毛不易,还是汪苏泷,他们都无法拒绝资本的强大引力。无论网络舆论如何争议,资本的运营方式和利润已经深深植根于这一过程中。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希望看到周深创造出更多具有艺术深度的作品,而不是陷入流水线式的同质化创作中。我们期待未来,能迎来更多令人震撼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