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讲好中国故事”!看东方影都如何打造电影工业化的“青岛范式”
️记录了国产电影工业化发展轨迹,电影人在这里“讲好中国故事”——
️东方影都:电影工业化的“青岛范式”
2016年电影《长城》上映后,导演张艺谋在专访中坦言:“(拍摄)重工业类型的电影,我们的经验还是不够。从这第一步(讲故事)到最后一步的电脑特效,我们跟好莱坞相比都有差距。”
作为东方影都建设阶段首部入驻拍摄的国际大制作,《长城》堪称影都工业化的起始坐标。自2013年破土动工开始,青岛东方影都便以“中国首个国际化电影基地”的姿态,锚定中国电影工业化、科技化的航向。从《长城》的“国际化合拍试水”到《流浪地球》系列的“科幻突围”,从《封神》三部曲的“神话史诗”到《刺杀小说家》的“虚实共生”,从《万里归途》的“异国场景搭建”到《蛟龙行动》的“深海题材呈现”,电影工业化的10年历程,一步步回答了从“如何讲故事”“如何做特效”到“如何自主创新”的系列问题。
东方影都关于电影工业化的探讨聚集了一大批电影中坚力量,以接力互动、负势竞上的方式实现了国产电影拍摄的创新。由“作坊时代”到“封闭园区创作”,由“数字拍摄时代”到“虚拟拍摄时代”,东方影都实现了“内容与技术共舞”的探索,定义了国产电影的新范式。立足于国际标准的高水准影棚,青岛构建了“可视化剧本—虚拟预演—实拍—特效”的全流程工业化体系,在已有的国产类型片之外贡献了工业化电影的百亿级增量。
回顾东方影都的电影工业化发展脉迹,它同步于中国电影创作者文化自信与技术赋能的深刻实践,同步于中国故事讲述方式的实质重塑。
东方影都综合楼。王雷 摄
️十年历程,不懈探索
2015年,《长城》在青岛的拍摄让年轻的电影人第一次接触工业化电影制作的全流程。10年间,他们已经成为电影产业的中坚力量,而青岛东方影都仍然是这些技术中坚的工作舞台。特别是2019年春节档以来,在东方影都诞生的工业化大片相继上市,影迷在目睹国产电影对科幻、史诗、战争、魔幻生物题材的呈现后,对空洞化、奇观化的国际大片增添了审美辨识,也让国内电影市场的审美层级得到了显著提升。
东方影都的工业化进程,集中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增量实现。以《流浪地球》系列、《封神》系列为代表,包括科幻喜剧《独行月球》、撤侨题材《万里归途》、潜艇题材《蛟龙行动》、奇幻题材《刺杀小说家》、航空安全题材《危机航线》等,这些电影大多属于以往国产电影难以触及的题材、难以实现的拍摄类型。而这些新类型的实现,一方面借助于片方对东方影都硬件设施的倚重,另一方面也借助于电影人在青岛进行的高难度探索。
展开全文国产科幻原著多年来积累了众多佳作,但直至《流浪地球》落地青岛东方影都,将刘慈欣小说搬上银幕才终于有了制作范本。东方影都的动捕棚、万米影棚、水下棚满足了从可视化剧本拍摄、太空场景搭建到特殊场景拍摄的系统性要求,而松林级影棚预留的高速网络系统可以实现多影棚之间的拍摄实时同步监测、协同校准。东方影都的硬件水平让中国科幻片从“绿幕想象”迈入“实体可控”的制作阶段,多个影棚之间工作流程通畅,制作成本较传统模式显著降低。
《封神》系列三部曲在东方影都的“一气呵成”,实现了国产片首次联拍实验。按照传统拍摄经验,3个月的拍摄期是千人剧组的协调极限,而《封神》系列拍摄历程长达数年,先后参与拍摄的工作人员过万人,流程涵盖了演员训练、养马驯马、外景建筑搭建、复刻冷兵器战场等海量细节,这就要求东方影都不仅是技术工厂,还需要是电影资源的整合者。
每一部创新类型片,都意味着对工业化影视基地提出全新要求。《蛟龙行动》中全球最大的潜艇道具“龙鲸号”在影都完成设计与建造,直接服务于高难度军事题材的沉浸式拍摄;《万里归途》搭建包含70余栋建筑的非洲城镇,细节精细到“墙皮弹孔”和糖纸。《危机航线》的航空场景依赖六轴平台实现了密闭机舱的动作呈现,《刺杀小说家》的异世界则依托动作捕捉棚与虚拟化制作平台实现虚实交融。《独行月球》通过喜剧美学融入太空叙事,《刺杀小说家》将东方奇幻题材与工业特效丝滑融合……工业化的不同技术侧面在新类型里得到了有针对性的应用。
️交流协同,转型跨越
相较于开放外景地的拍摄,东方影都封闭园区的拍摄不仅保证了创作环境,同时也让主创之间的技术交流更加方便。郭帆导演参观过《封神》系列的拍摄过程,对高度科学化的联拍流程有了直观体验。沈腾在拍片期间就预约了郭帆《流浪地球3》的拍摄。在东方影都的工业化环境里,中国电影的技术标准、拍摄流程等得到了进一步确立,为中国电影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一件宇航服”的流转已经成为中国科幻电影领域的经典案例。科幻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里出现了一件重要道具“宇航服”,其实,这件宇航服是从《流浪地球》剧组借来的,而《流浪地球》剧组当年由于经费紧张,是从《疯狂的外星人》导演宁浩手中得到的这件宇航服。科幻导演之间的襄助在一件宇航服上得到了体现。《流浪地球》验证了科幻电影本地化全产业链协作的可能性,为后续《独行月球》等影片的工业化制作提供了经验。从跟董子健对战的“赤发鬼”到跟沈腾演对手戏的“金刚鼠”,生物角色持续成为工业化电影的亮点。特效团队在东方影都的拍摄探索,标定了国产片虚拟生物拍摄的新高度,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从“场景奇观”向“生物系统”的跨越。
在拍摄《流浪地球》系列期间,郭帆团队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剧组实践,将拍摄流程整理成两页的标准化操作手册,为后续工业化项目提供依据。一位电影人接受采访时坦言,电影技术在东方影都不存在“护城河”,电影人之间更多的是交流、协同、共同促进。以东方影都为实践基地,通过流程构建、工业标准制定、AI运用等手段,一批批电影人成功实现了从“作坊式生产”向系统性工业化生产的转型,实现电影创作的代际提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