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了121亿后,资本终于露出獠牙,饺子的处境,再证实了黄渤的话
哪吒的成功再次证明了中国市场的强大动力。电影一上映,便打破了121亿的票房大关,仅仅9天时间,就从前50名杀进了全球影史票房前十。中国市场的影响力,真的是一旦有所动作,便能震动世界。可是,随着假期的结束,电影市场的火热也迅速消退。复工复学后,哪吒的热度急剧下滑,票房也难以为继,预测值开始骤然下调,正如往常一样,总有高潮也总有低谷。
电影的热度逐渐冷却,媒体的“唱衰”之声开始此起彼伏,仿佛所有人都在害怕这股短暂又无法预测的热潮带来的失落感。然而,对于饺子来说,这一切是他求之不得的,因为哪吒的爆红让他的人生瞬间翻天覆地。电影一火,幕后导演的故事也被媒体大肆报道,而饺子早已体验过一次这种“起底”式的曝光。
他的故事成为了励志范本——从医学专业的高材生转行进入动画行业,自学三维动画技术,以宫崎骏、成龙、李连杰、周星驰等人作为偶像,吸取各家的长处。即便当年有人称他为“啃老”青年,这个标签在他成功的光环下,也被诠释为他母亲眼光独到的投资。
正是母亲的支持与家人的托举,饺子才敢将哪吒反抗父权的情节重新编排成对社会规则和偏见的挑战,意图更高远,切合时代的价值观。除了频繁的媒体“考古”,饺子的专访也排得满满当当,谈家庭、谈创作、谈电影,每次采访都给观众提供了更多关于哪吒诞生的背后故事。
他谈到每一帧画面的精雕细琢,分享自己为达到最完美效果而坚持不懈的工作态度。尽管口才流畅,饺子却坦言自己是个内向的人,喜欢独自工作,不善言辞。曾有一度他甚至希望能“打马赛克”,只想默默地创作,然而哪吒的火爆让他无法再隐身,媒体追访、领导调研接踵而来,原本的创作节奏被打乱,成了“忙于应付”的导演。
哪吒“诞生”的公司也因此成为了不少人打卡的热门地点,员工的正常生活被突如其来的关注扰乱。饺子的素颜照被悄悄拍下,毫无防备间,个人隐私便暴露在了大众视野中。面对鲜花与掌声,饺子并不感到意外,反而担心那些善意的背后,或许会有心怀不轨的人趁机打破这个局面。
资本的力量终究还是显现出来,橄榄枝纷至沓来。那些之前没有任何交情的人也纷纷冒了出来,投以谄媚的眼神。正如黄渤所言:当你强大时,周围的人都变得满脸笑容。
《哪吒2》的成功是空前的,也注定难以超越,外界的期望压力可想而知。创作的重担压在饺子身上,除了要保持创作的纯粹,他还得应付各方人情,接待资本,答应无数采访。观众最怕的,就是饺子被应酬和杂事拖住了手脚,而失去创作的专注。
他想念曾经的“煤老板”,那个时候的投资者只需要出资,就不插手电影的制作。但现在,资本却插手选角,甚至让大导演郑晓龙也忍不住发声,呼吁导演应该重新掌握选角的主导权。好在,哪吒作为一部动画片,避开了这一烦恼。
然而,像《唐探3》那样,剧情被用来插播广告,生硬地打断了故事的连贯性,观众的代入感被破坏,仍然提醒我们,电影艺术常常会在商业面前屈服。幸运的是,《哪吒2》坚守创作的纯粹,没有多余的剧情、没有废镜头、没有广告植入,完美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当年哪吒第一部上映时,为了将心沉淀,饺子特地跑到喜马拉雅山闭关,像宫崎骏一样,时常宣布退休,实则是为了潜心创作。大家也都建议他去闭关远行,再沉淀五年,重新爆发。
这段时间里,外界也有不少人担心饺子会像郭帆一样,遭遇行业排挤: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因认真做事而引起轰动,当然会受到孤立。但饺子的坚持,是为了电影的艺术和观众的感受,而不是为了融入某种商业化的圈子。
饺子清楚,真正的机会不容错失,必须倾注所有精力,不欺骗观众,做出真诚的作品,观众必定会回报真心。他依然保持初心,坚信创作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被外界的干扰和压力所左右。最后,他引用哪吒的台词:“我们还年轻,不知天高地厚”,这是对他自己,亦是对电影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