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原上的沉默诗篇:《平原上的摩西》的罪与罚寓言
在中国的犯罪题材影视作品中,《平原上的摩西》无疑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它如同一座神秘的冰雕,冷峻而充满深意。影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深打动了观众,成为了不容忽视的作品。
这部电影于2023年上映,凭借着豆瓣评分7.7,收获了大量观众的热爱与认同。由张大磊执导并编剧,周冬雨与刘昊然领衔主演,影片不仅在国内外屡获大奖,还斩获了第17届亚洲电影大奖中的最佳摄影、最佳美术指导等多项荣誉。
改编自双雪涛的同名小说,电影的故事跨越了1990年代东北的下岗潮和2000年后的城市化进程。围绕一宗尘封已久的出租车杀人案件展开,刑警庄树(刘昊然饰)在调查案件时,渐渐揭开了自己与嫌疑人之女李斐(周冬雨饰)童年往事的复杂关系,以及隐藏在时代变迁中的悲剧真相。
影评人李星文曾点评:“《平原上的摩西》巧妙地将东北的冷冽与人性的复杂结合,通过克制的镜头语言诉说着时代的伤痛。”导演张大磊将文字转化为影像时,既保留了小说的文学质感,又赋予了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这部作品也被《影视评论》杂志称为国产犯罪题材电影的新标杆,艺术成就获得了广泛认可。
张大磊在创作中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采用了非线性结构,将双雪涛原著中两个时代的故事碎片交织在一起。影片远离传统悬疑剧的强节奏逻辑,采用了独特的叙事节奏,展现了1990年代东北的萧瑟与2000年后城市化的喧嚣。比如,在某个场景中,先是1990年代广为人知的《渴望》主题曲响起,接着切换为2000年后的股票行情播报,收音机里的声音交替响起,默默传达着时代的变迁。
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手法让观众仿佛进入了一个时空迷宫,在错综复杂与迷失中,体会到命运齿轮的悄然转动。如《看电影》杂志所说:“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时间的线性束缚,让观众在过去与现在的穿梭中,感受到命运的无常。”
小说中那些未解之谜,在影片中也被巧妙地保留下来。比如,李斐汽油瓶背后的秘密,庄树父亲的死亡之谜,这些悬疑并没有被直白地解开。在一个长达6分钟的湖面冰车镜头中,李斐与庄树默默对视,没有一句台词,只有冰刀划过冰面的声音与渐暗的雪天,画面中的每个元素都让暴力与情感如同被冰封,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豆瓣影评中,有观众写道:“这6分钟的长镜头,是整部电影最具诗意的时刻,所有的情感与秘密都隐藏在寂静的冰湖中。”
展开全文影片的许多场景都取自沈阳铁西区的废弃工厂,成为电影独特的视觉符号。生锈的管道、冰冻的铁轨、破败的宿舍楼窗框,这些工业废墟不仅构成了犯罪的背景,也像是那个时代创伤的见证。影评人木卫二指出:“这些废墟镜头,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消亡,也感受到了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
影片整体色调以青灰为主,呈现出东北冬季的冷峻萧瑟,而在关键情节时,刺目的红色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李斐点燃汽油瓶时的火焰、庄树母亲毛衣上的暗红毛线、血迹在雪地上蔓延……这些色彩的对比,不仅暗示了暴力在宁静环境中的潜藏,也深刻表达了暴力的无声蔓延。《虹膜》杂志评论:“青灰与血红的碰撞,不仅是视觉冲击,更是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刻隐喻。”
影片中的信仰冲突同样引人深思。李斐父亲李守廉,从劳动模范转变为连环杀手,这一转变的背景,恰好融入了工厂集体买断工龄、工人抗议游行的历史画面。这些背景展示了时代变革如何推动个体内心的崩塌和犯罪的发生。文化学者戴锦华评价:“影片通过信仰冲突,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崩塌与重建。”
作为新生代警探,庄树对父辈遗留案件的追查,似乎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对历史债务的清算。他佩戴的银色十字架与李斐手中的《圣经》呼应,形成了一个圆圈,暗示着两代人都在黑暗中寻找救赎。当庄树最终驶向结冰湖面,车轮碾过雪地留下的痕迹,仿佛是摩西分开红海的传说,但等待他们的,却是更深的绝望与无助。有观众在微博影评中写道:“庄树的追寻不仅仅是破案,更是为了治愈两代人心中的创伤,可惜命运未给予他答案。”
影片采用传统的4:3画幅,黑框将人物和场景紧紧束缚,强化了影片的压抑感。雪原的延展与压低的乌云,传递出角色无处可逃的命运与深深的无奈。电影学者赛人评论道:“4:3的画幅选择让影片的空间感充满禁锢与压抑,完美契合了影片的主题。”
影片中,冰层开裂的声音、火车的鸣笛、教堂钟声的回荡,构成了独特的声音蒙太奇。尤其在李斐遭遇性侵未遂的场景,施暴者的喘息被冰球队的击打声覆盖,犹如现实中被掩埋的伤痛,成为了集体无意识的隐喻。《电影艺术》期刊评论:“影片的声音设计极具创新性,环境音成为了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悬疑片的高潮不同,《平原上的摩西》将真相置于叙事的边缘。当庄树揭开李守廉的动机时,镜头转向窗外飘落的雪花,画外音传来:“这案子,破不破已经不重要了。”这一反高潮处理,突破了传统类型片的逻辑,引导观众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影评人写道:“这种反高潮的处理,使影片超越了普通悬疑片,升华为对人性与时代的哲学思考。”
影片中的结局未能带来摩西式的奇迹。当庄树和李斐在冰湖上各自拿出十字架,镜头缓缓拉升,雪原上两个孤独的身影令人感到深深的无助。影片质疑了法律与信仰在面对复杂人性时是否真的能带来救赎,将罪案的探讨提升到了存在主义的高度。《文艺研究》杂志评论:“影片通过宗教意象的运用,对救赎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刻反思,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思想冲击。”
《平原上的摩西》不仅是一部犯罪故事,它深刻描绘了中国转型期社会精神的困境。影片中的冰雪不只映射了东北的寒冷,更像是一片封存历史记忆的冷冻切片。当观众试图穿透冰层探寻真相时,最终触摸到的,是时代浪潮下无数“李守廉”的生存裂痕与心理创伤。这种融合犯罪元素与深刻个人表达的创作方式,开创了国产犯罪题材影视的新美学,使我们在观看后不禁思考人性、时代与命运。
亲爱的读者,看到这里,你是否也被影片中冷峻的艺术表现震撼?哪一幕或哪个隐喻最打动你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和见解,一起探讨这部关于罪与罚的冰原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