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名嘴郑达的退休生活,从讲古奇才到民生先锋的四十载荧屏人生
在岭南大地的珠江潮水之中,67岁的郑达再度成为舆论焦点。这位在广东几代人记忆中深深扎根的主持人,以地道粤语和犀利言辞而著称。近期,他因一则关于早茶的抖音短视频而再次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郑达用手机镜头前的闲聊方式,似乎印证了早已流传的退休传闻。
从卫生院药房到粤语讲古台,从传统电视节目到短视频平台,郑达跨越了传统与新媒体的界限,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岭南传媒传奇。他的职业生涯跨越了四十年,见证并参与了岭南地区传媒历史的独特篇章。
郑达1958年出生于广州西关大屋,血脉中流淌着湖湘的刚毅与齐鲁的豪爽。他的父亲是南下干部的技术骨干,母亲来自支援建设的山东医疗队。正是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使得郑达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迁徙与变动。随着工作的调动,从沙面租界的法式洋楼到湛江港口的渔民村,从阳江的古巷到广州的骑楼街,少年郑达深入岭南腹地,在多样的文化背景中汲取养分。
他曾回忆道,儿时每个暑假都在不同的方言区度过。湛江的雷州话、阳江的俚语、广州的西关腔,成了他随身携带的文化钥匙。这段成长经历,不仅赋予他敏锐的方言辨识力,也让他对不同阶层的生活有了深刻的了解,这些都为他后来在民生节目中的精准把握社会脉搏埋下伏笔。
展开全文郑达1980年从卫生学校毕业,本可继承家族传统,在黄沙卫生院继续医药事业,但他却在广州这座文化复兴的城市,追随内心的热情投身语言艺术。当时的广州,正迎来一波文化复兴的春潮:陈残云创作的《香飘四季》,红线女的粤剧改革,以及张悦楷在电台播放的《三国演义》讲古,均引发了市井百姓的热烈关注。正是在这种氛围中,郑达做出了改变命运的决定。
1984年,郑达通过社会招考进入广东广播电视厅,成为粤语讲古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位重要人物。在珠江经济电台《农村新天地》的播音间里,郑达白天讲解农业政策,晚上则变身江湖说书人,讲述武侠故事。这一双重身份,正是文化领域转型的生动写照。
他开创了武侠新闻体播讲风格,将民生百态融入江湖恩怨,用新闻播报的节奏处理武打场面,甚至借鉴山东快书的韵律改造粤语平仄。这一创新,使得郑达的《楚留香传奇》卡带销量突破百万,且让“讲古,盏鬼过睇戏”(比看戏更有趣)成为街头巷尾的流行语。
然而,时代的浪潮总是突如其来。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珠江三角洲的录音带产业遭遇重创,许多曾风光无限的音像公司纷纷转型,讲古节目被新兴的电视综艺取代。在这一转折点上,郑达展现出敏锐的前瞻性:他将讲古的语言张力转化为电视评论的锋芒,在《城事特搜》等节目中开创新闻评书新形式,为后来的民生节目开辟了新天地。
2005年,珠江频道推出的《今日关注》节目首期创下23%的收视率。郑达既是主持人,也是策划者,他将节目定位为街坊的“传声筒”,让城市中的敏感话题如违建、食品安全和农民工讨薪等成为荧屏焦点。此举不仅让《今日关注》迅速成为公众议论的空间,也让郑达的硬核作风深深印刻在观众心中。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与舆论环境的变化,《今日关注》的收视逐渐下滑。郑达在2025年正式退休后并未完全隐退,反而以返聘主持的身份,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新的尝试。他通过抖音号对《今日关注》进行精华版评论,合作网红探店,将民生视角扩展至饮食文化。这些尝试虽然获得百万播放量,却也引发了围绕流量与初心的争议。
这些转型经历并非郑达个人的特例。其他资深媒体人,如陈扬、何浩鹏等,也纷纷开始转型,而传统媒体中的45岁以上人群中,38%已尝试短视频创作,尽管成功建立个人IP的比例较低。
郑达的四十年职业生涯,像一部岭南传媒史的缩影,从药房到演播室,从磁带到流量。他留下的职业遗产,正是那份将市井生活升华为公共话语的洞察力,和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媒体初心。在如今的直播时代,郑达的那句“有乜嘢唔妥,即刻打电话”,依然传递着最真挚的媒体与民众之间的联系。
正如他在视频中所说:“退休唔系终点,只系转个弯去第个舞台继续讲古啫。”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郑达的转型实验正为传统主持人开辟着新的叙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