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花好月圆》观后感
最近我又翻开了赵树理的经典之作《三里湾》,读后决定再看一遍改编自小说的电影《花好月圆》。
这部电影由长影厂于1958年拍摄,郭维编导,雷振邦作曲。郭维晚年变成了公知,尤其在董存瑞问题上口无遮拦,让我对他没什么好感。他唯一值得一提的电影《董存瑞》虽好,但他晚年甚至自己否定了这部作品,其他的作品都平平无奇。
《三里湾》原本是歌颂新中国农村生活和农民新面貌的小说,主题是颂扬合作化的,然而郭维把它改编成了爱情片,片名《花好月圆》也正好表明了这一点,寓意新婚的美好祝福。
雷振邦的作曲也平平无奇,虽然他是大作曲家,但他创作的经典作品大多数都围绕少数民族风情,如《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和《芦笙恋歌》等。
这部电影和大多数文革前的农村题材电影一样,受重农主义影响,片中着重强调粮食生产和水利建设,却忽视甚至鄙视商业活动,把做买卖的人一概视作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正当的商业活动能促进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并有助于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片中的范登高,作为一位村长,丢下村里的事务去做生意,的确不妥,但不能一概而论地将做买卖等同于走资本主义道路。如何看待经商这一活动,让它对农民生活改善和农业生产有帮助,应该是村支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否定。
影片的结局充满喜庆,所有落后分子都发生了转变,思想进步,纷纷加入合作社,且心甘情愿,喜笑颜开。但这样的结局显然有些不切实际。与小说相比,影片的结尾简化了许多,缺少了小说的深度。
影片的演员阵容包括王秋颖、王景芳、徐连凯、秦汉、田华、杨启天、陈琳、郭振清、金迪、陈立中、霍克、郭筠、顾谦、蒙纳、贺汝瑜、田烈等人。
接下来,我对片中的人物做一些点评。
王秋颖饰演的范登高,比原著中的角色显得更为强势,甚至有些夸张,像是按照喜剧人物的形象来演的,与他在《甲午风云》或《兵临城下》中的形象形成鲜明反差。
秦汉饰演的玉生,在书中是个专心搞发明的土专家,性格有些木讷,而且书中他担任民兵队长并强力阻止范登高做生意,这种改编看起来并不太成功。秦汉在五十年代是长影的当家小生,形象不错,但他似乎并未大红大紫,后来更是销声匿迹了,以至于在网上搜索他的名字,几乎全是与台湾那位渣男相关的内容。
原著中并没有明确的主角,所有人的戏份差不多,灵芝也是其中之一,她的爱情故事也只是在几对年轻人中的一段,占据的篇幅较小。但在电影中,可能是田华的主演角色,使灵芝成了女主角,且她与玉生的爱情故事成了影片的主线。我觉得田华似乎不太适合出演爱情片,她显得有些拘谨,与男主角之间总是存在一种疏离感。尤其是她和玉生,明明是一起长大的同龄人,却常常喊他“玉生同志”,这让我感到有些不自然。这应该是我看过田华主演的唯一一部爱情片了,《江山多娇》和《碧海丹心》都不算是爱情片。
影片中的玉梅比灵芝戏份多,而在电影里她变成了女二号,且性格变化很大,整天一副忧虑的样子,对有翼深情的单恋,以及对灵芝和有翼之间的关系有些莫名的嫉妒,这让我觉得她的形象有些被贬低了。
表现最出色的演员是两位老太太。霍克饰演的常有理,展现了一位家长式人物的气场,态度霸道、蛮横,演得淋漓尽致。陈立中一直是演正面角色,这次演一个略带缺陷的反派角色,虽不能说让人恨得起来,但她被老头子批评、威胁时的无奈样子,倒是让人忍俊不禁。
书中的满喜是个年轻人,还叫玉生哥,而郭振清饰演这个角色显得有些年纪偏大,或许让孙羽来演更合适一些。贺汝瑜饰演的角色也是过于年长,本该是年轻人角色的他,显得不太合适。
书中一个重要角色——糊涂涂的三儿媳菊英在影片中并未出现,而糊涂涂一家的事也被删减。菊英是军属,有福是政府干部,可能因为糊涂涂这个落后家庭竟然培养出了一个领导干部和一名解放军,显得不太符合电影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