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香港不使用粤语,还会造就港乐的繁荣吗?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所谓的港乐就是指香港的音乐,无论以哪种方言演唱,只要它在香港盛行过,那就是港乐!
任何事物要想繁荣发展,经济状况是必不可少的,就跟连体婴儿般紧密相连,密不可分呀!在特定历史时期,经济资源如同约定好一样,全集中在社会的中上层阶级手中。
这种经济手段可真的是厉害,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文化娱乐产业!电影、歌曲等艺术形式,基本上都是量身定做给中上层人士的,就像高级裁缝为他们量体裁衣,完全符合他们的审美和消费偏好。
这些中上层人群的文化欣赏水平和消费习惯,就像一个强力催化剂,推动相关市场一路繁荣,整个市场就像打了兴奋剂一般。
说到香港电影,20世纪70年代之前,大多数影片都是用普通话配音的,为什么呢?背后其实是当时的买方市场结构在作祟。那时候,最爱掏钱看电影的是从台湾来的观众和内地的富豪。这些人可都是有钱的大户,在电影市场上可谓是主要的金主。
而普通老百姓,此时还在为衣食问题烦恼,指望他们花钱去买电影票、看节目,那简直比让蜗牛去跑百米还难,根本不现实。
进入60、70年代,一系列大事件如同龙卷风一般,彻底改变了香港的人口结构和经济格局。一方面,内地的富豪们像风潮般开始移民香港;另一方面,大量的贫民则如潮水般涌入香港。同时,港英政府也只能加强对社会和经济的管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为香港之后的经济腾飞铺平了道路,就像为火箭加好了燃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人口结构变化显著。说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少,像是快速融化的冰淇淋;而讲白话的本地居民则逐渐成为社会主导。在经济因素的影响下,香港的市场如同个顽皮的小孩,从以国语文化为主导,渐渐转变为以本地文化为核心的市场。
这种市场转变,说到底还是经济因素在推波助澜。当普通市民的钱包鼓起来了,娱乐消费的市场需求也随之变化。电影《最佳拍档1》的成功便是这一市场转变的明证,清楚表明了本地市场的消费能力和偏好大不相同。
然而,从整体市场角度看,国语文化依旧占据着主要的买方市场。就像成龙的电影,若仅仅依靠香港本地票房,十有八九得亏本。为何?因为长期以来,香港电影一直依赖向台湾国语片市场倾销,已经习惯成自然。
进入新世纪初,内地经济如火箭般复苏,香港电影产业也迅速将市场重点转移至内地。尽管市场方向发生了变化,但商业模式和市场策略仍是老一套,像是换了包装的旧产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香港那点市场规模和资源,根本无法支撑整个电影产业,因此拓展外部市场就如同饿了要吃饭一样,是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