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是故乡》的收视密码:现实关切、时代命题与乡土情怀
2025年4月7日刊| 总第3929期
四月的剧集市场,古偶对打、悬疑混战,反倒是一部农村剧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无IP加持、无流量大咖的《青山是故乡》。
首播收视率轻松破2、连续多日领跑黄金档、《新闻联播》长达22秒的特别推荐……种种信号都在显示,《青山是故乡》不是一部普通的农村剧。
偶像剧拼CP、悬疑剧卷概念,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剧似乎被隔绝在互联网主流受众的视线之外。《青山是故乡》秉持着同类题材一以贯之的质朴风格,却“土”得上头,“土”得真诚,“土”得让人欲罢不能。
这是一次摒弃流量思维回归踏踏实实讲故事的创作示范,也是一次去除浮躁之风深扎生活土壤寻觅果实的成功探索。
️以返乡叙事聚焦农村发展
当时代流行从“向城市进发”变为“城乡双向流动”,“返乡”便成为了近年国产剧的创作风口。
此前的都市剧中,返乡通常是从大城回到小城,以小城的温情来抚慰饱尝大城市内卷之苦的心灵。《故乡,别来无恙》里,四姐妹从天南海北回到成都,开启人生新篇章;《春色寄情人》里,周雨彤饰演的庄洁从上海回到南坪,重新审视人生选择,皆是类似的故事范本。
但在农村剧中,返乡却是实实在在地回到农村,求生存、谋发展,既有鸡毛蒜皮,也有人间烟火。比起“精神内耗”,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
《青山是故乡》的主人公董大林(褚栓忠 饰),在北京闯荡多年,人到中年后决定回到家乡崖沟村创业,发展绿色种植。原以为可以大展拳脚,没想到横亘在他面前的却是三道大关——人、钱、资源。
人是劳动力,钱是投资,资源是土地,围绕这三样东西展开的拉锯与争夺也是当地百姓在发展思路上分歧的呈现。
《青山是故乡》非常讲究叙事效率。剧中崖沟村的第一场戏,董二林(乔大韦 饰)夫妻准备带领村民进城务工,一句“大林哥回来了”的消息却搅动了大巴车上的人心。走还是留?求稳还是求新?故事的主要矛盾就此浮出水面。
这不光是车上的村民和崖沟村要面临的选择,也是农村发展历程的缩影。
过去农民外出打工,既是为自己找出路,也是支持城市建设。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农村的定位俨然已经从“劳动力输出地”转化为了“内生产业孵化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董大林回乡创业,不仅是个体的返乡,更是用一种大有可为的经济模式把外流的人才往回拽。
宏观上看,是农村建设从“打工经济”转向“创业经济”的光明大道;微观上看,则关乎着农民对身份价值的确认。就像剧中台词说得那样,“要是在家种地就能挣钱,谁还抛家舍业出外打工呢?”
由此,《青山是故乡》通过“返乡”这一叙事视角,对当代、农民的真实境遇进行了一场通俗又深刻的观照,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共鸣。
️以细腻笔触雕琢人物群像
农村生活与都市生活很大的一点不同在于,都市中个体的存在犹如孤岛,而故乡的人际关系却因血缘、亲缘和伦理观念紧密交织。
农村剧中,既要让人物接地气,又要把人物之间的关系写得真、写得透,这十分考验编剧的功力。
《青山是故乡》播到现在,除了主人公董大林,讨论度比较高的还有刘园媛饰演的陈玲一角。尽管事事站在董大林的对立面,但这个角色并不能用单一的“反派”标签去定义。
单说陈玲智斗林老板这场戏,面对和自己有着利益关系但又居心不良的林老板,陈玲先是假意奉迎,接着在酒桌上故意示弱。等到把对方灌醉后,自己成功脱身之余还不忘狠宰对方一笔,用林老板的钱去做自己的顺水人情,手段倒比偶像剧中的“大女主”还要利落几分。
当然,陈玲的自私利己同样是现代社会中很大一部分人的共同症候。正因如此,设置董大林和妻子邱兰(梁林琳 饰)作为对照组才是有必要的。
剧中有两组对比值得细品,一是“要与不要”,二是“变与不变”。
弟弟董二林、弟妹陈玲、妹妹董艳(邹涵虹 饰)一直在“要”,要土地、要老房、要拆迁款;董大林和邱兰一直在做的却是“不要”。
没有老爹的地,合作社开不成,那就先种好自己手里的地,用可观的经济收益来吸引乡亲加入;老房子的拆迁款引起手足反目,搅得家宅不宁,那就搬回自己的家,因为“不是咱自己挣的,就是得了心也不安。”
面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与诱惑,其他人也一直在“变”。第二集的酒桌上,董艳女儿对父母直呼其名,董大林看不过好言相劝,却被陈玲评价为“落伍了”。但事实证明,恰恰是董大林的“落伍”,让他以朴素善念一次又一次化解矛盾,走出困境。
第一集中,董大林对自己的定位是“我就是个种地的”。 这里的“种地的”,不仅指农民对于土地与生俱来的眷恋,更蕴含着传统农民对正直本善道德观的持守。
乡村价值重建的背景下,董大林和邱兰的形象,同样是创作者对农村伦理关系转型做出的一次正面回应。那些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美德,依然在这个时代闪耀着毋庸置疑的人文光辉。
️以现实镜像记录乡土中国
自诞生之初,农村剧这一题材类型便自带现实主义的基因。
上世纪九十年代,陈雨田执导的《篱笆·女人和狗》曾在热播后引发社会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新世纪之初,《希望的田野》《圣水湖畔》追踪记录着现代化农业的新观念;再到近年的《山海情》,全方位还原了东西协作的扶贫模式,口碑热度双丰收。
作为中宣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项目支持项目、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作品,《青山是故乡》生动展现了一幅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也为观众打开了一扇观察当代乡土中国的影像之窗。
已有的剧情中,董老爹(罗京民 饰)手里的十亩土地转手了三次:先是董老爹以两千一亩的价格租给了陈玲,再经由陈玲承包给了西瓜商,董大林放弃拆迁款后,董老爹又出于愧疚心理把土地转给了董大林。
如果说土地之争是发展之争、理念之争,那土地之变则折射出人心之变。
董老爹是上一代农民的代表,对土地价值的认知较为保守,种地也只为谋生;西瓜商代表的是逐利思维,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为了在短期内提高收益猛打农药,破坏生态环境,致使农业生产恶性循环,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
董大林带领村民发展绿色种植,切中了当下绿色农产品旺盛的市场需求,也是属于土地的“长期主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剧中一句高频出现的台词是“人要是对得起地,地就对得起人”。这既是价值观上的“返璞归真”,也是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指导下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从这个角度而言,《青山是故乡》的“向下扎根”是还原生活质感,从现实中来;“向上生长”则是呼应时代命题,到现实中去。
自登陆总台央视一套黄金档以来,《青山是故乡》收视热度持续攀升。随着剧情推进至第十集,崖沟村上演的故事愈发精彩。这片土地上的命运变迁与人间百态将如何展开?且拭目以待。
【文/李星文 王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