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黄雀》大结局,才明白人生真谛,读书让你看透一切
每个人的现在,都源自过去的努力。《黄雀》这部剧的深刻之处,正体现在它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每个人的成长轨迹和内心挣扎。剧中的小偷们并非简单的恶人,他们的故事并非一开始便走上了这条不归路。每一个走上盗窃之路的人都有不同的理由和心路历程,但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没有好好读过书。
其中有一幕,佛爷、医生、阿兰和财神一起商讨盗窃方案,佛爷批评提出异议的年轻人,冷冷地说:“不愿意干?小时候就好好读书啊!不读书,却还想吃好的、用好的,那就只能去偷了!”这句话从贼首口中说出,令人心头一震。
然而,读书的意义并非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虽然文凭也重要。真正的目的,是通过书籍开阔视野,提升智慧,学会思考、辨别是非,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思想的人。书籍赋予我们更多的选择,使我们在面临困境时,拥有走出困境的智慧。
剧中的几位年轻小偷,都在青春年华里走错了路。大春和小春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且是哑巴,为了生存不得不学会偷窃。阿兰虽然考入了大专或技校,学校条件差,风气恶劣,然而她并未向老师求助,而是选择退学,用偷盗作为报复社会、报复男人的方式。财神小时候曾被诬陷偷了钢笔,这个小小的心结一直困扰着他,成年后他真的走上了偷窃的道路,尽管他始终有一个底线——不偷朋友。
但当他在同学聚会时再次澄清自己当年的清白,却只换来了冷漠与忽视,最终,他失去了最后一丝底线,偷走了同学的手机、婚礼的礼金。这一切的转变,剧中通过时空的交替,向观众展示了人性从纯白逐渐变得模糊的过程。人的本性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有生存压力、有外部逼迫,也有命运的安排,而最根本的,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匮乏,心智尚未成熟。
古人云:“书犹药,善读之,可以医愚。”人的一生,80%的问题都能通过读书得到解答。陷入困境时,很多人最大的困难在于认知的局限,缺乏足够的智慧去应对复杂的局面。而读书,正是扩展认知、提升智慧的最佳途径。如果大春、小春有机会读书,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他们或许会选择另一条路。即使那条路会更加艰辛,但那也是一条有希望的阳光大道,是一条不断向前、越走越宽的正道。
《黄雀》中,医生是团伙中少数有教育背景的人,卫校毕业,在当时算是高学历。佛爷没有直接提及医生的背景,但从他能够修手表、妻子是教师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并非无知。而他在团伙中的重要性也源于他有能力运筹帷幄。每一次行动的具体实施者是阿兰和财神,而他们能安然无恙,得益于医生提前的计划和脑力支持,最困难的任务往往是医生完成的,比如给人下药,设计引发哮喘等。医生之所以能够成为团伙的大脑,正是凭借他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一切,归功于他始终没有停止学习、阅读的习惯。
在《黄雀》的结局中,医生最终打电话给警察,揭露了佛爷的行动计划。佛爷派人刺杀医生未遂,反而被医生报复,最后医生用毒针击中佛爷的颈动脉,最终救了警察。那些读书的人,内心的良知和勇气从未泯灭,关键时刻,总能想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肖申克,即便身陷监狱,依然凭借自己在金融和法律方面的知识,解决了监狱中的许多难题,最终用20年的时间策划逃脱,最终走向自由。
书籍是指引我们前行的灯塔,特别是在困境中,书籍的力量能帮助我们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照亮黑暗的角落。读书,不仅仅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是为了打破代际的愚昧,带来家族乃至社会的改变。正如曾国藩在家书中所说:“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读书,早已不再是富贵人家的专利。今天,无论你出身如何,都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未来,走出困境。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应聘,而是去汲取人类智慧的精华,领略古今中外的思想精髓。只有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在每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明智的决策,打破命运的枷锁,走向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生命是有限的,但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延展生命的宽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