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讨厌”到理解:《我的后半生》孙宝琴为何让人又爱又恨?
一、一场葬礼引发的“全民声讨”
在《我的后半生》开篇的葬礼场景中,许娣饰演的亲家母孙宝琴以“手机铃声事件”强势登场 。当沈卓然(张国立饰)在亡妻墓前悲痛欲绝时,孙宝琴的手机不合时宜地响起《今天是个好日子》的旋律,不仅让剧中角色情绪崩溃,更让观众瞬间血压飙升 。这个片段精准戳中了当代人对“边界感缺失”的敏感神经——孙宝琴的市侩、唠叨和“管闲事”属性,俨然成为中老年群体中典型争议人物的荧幕投射 。
二、“行走的矛盾制造机”:角色背后的社会镜像
孙宝琴的“讨嫌”远不止于此。从干涉女儿婚姻到挑唆房产争夺,她的每个举动都像一把利刃,刺破中国式家庭表面和谐的面纱 。剧中她提醒女儿刘丽娜(梅婷饰)“盯紧公公房产”的台词,赤裸裸地展现了代际间的利益博弈 。这种将亲情与物质捆绑的价值观,恰是老龄化社会中“421家庭结构”矛盾的真实写照——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3亿,类似财产纠纷正成为无数家庭的隐痛 。
三、许娣:被角色“连累”的老戏骨
尽管观众对孙宝琴咬牙切齿,但饰演者许娣的演技实则值得细品。这位国家一级演员通过微表情和方言化的台词处理,将小市民的狡黠与温情拿捏得恰到好处 。其早年塑造的《三国演义》孙尚香、《家有儿女》等经典角色,早已证明她驾驭复杂人物的能力 。正如剧评人指出:“观众越恨孙宝琴,越说明许娣的表演已突破第四堵墙” 。
四、角色争议背后的创作反思
这场舆论风暴也暴露出家庭剧的创作困境。为制造戏剧冲突,编剧往往刻意强化“恶婆婆”“毒亲家”等刻板形象 。正如徐峥所言:“是作品成就演员,而非反之” 。孙宝琴的“功能性”设定虽推动剧情,却削弱了人物立体性——她为何热衷干涉?是否藏着未被讲述的孤独?这些留白或许才是角色真正值得探讨的维度 。
五、从谩骂到共情:我们为何需要“孙宝琴”?
当观众冷静回看,会发现这个角色恰似一面棱镜:她映射着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的碰撞,折射出独居老人的情感荒芜 。最新剧情显示,孙宝琴自己也面临养老困境,这种“加害者亦是受害者”的复杂身份,正悄然扭转观众认知 。或许正如网友所言:“我们讨厌的不是孙宝琴,而是那个不愿面对的、在亲情与利益间挣扎的自己” 。
结语
《我的后半生》通过孙宝琴这个争议角色,撕开了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创口。当我们放下对“完美人设”的执念,或许能在许娣的表演中读懂创作者的良苦用心——那些让人“气醉”的瞬间,恰是照见现实生活的最锐利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