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档冲10亿,《热烈》重映,大鹏吃相难看,用王一博圈粉丝票房
《热烈》重映——是中国电影市场的缓慢自杀,还是资本与情怀的角逐?
文/啡哥
最近,重映的电影又多了两部。其中一部是范·迪塞尔和保罗·沃克主演的经典动作片《速度与激情7》,内地重映定在了4月11日,恰好是该片在内地上映的十周年。作为《速度与激情》系列中的翘楚,这也是已故保罗·沃克的最后一部作品。因为保罗因车祸不幸去世,导演温子仁通过保罗的兄弟与CG特效技术补完了未拍摄的部分,使得这部电影在影迷心中成了一段珍贵的记忆。
另一部则是大鹏执导的青春励志影片《热烈》,这部电影重映的时间落在了4月3日,目标锁定了清明假期。说实话,即使《速度与激情7》重映,我都还觉得可以理解——毕竟豆瓣评分高达8.4分,保罗的情怀与高口碑的加持,确实能吸引不少观众再次走进影院。然而,《热烈》重映的理由是什么呢?
经过深思熟虑,我得出一个结论:为了让《热烈》冲击10亿票房,大鹏铤而走险,利用流量明星王一博的粉丝效应来撬动票房。
一、为了冲击10亿票房,《热烈》选择重映。
在电影历史上,重映虽然并不罕见,但往往是留给那些值得时间铭记的优秀作品。比如《花样年华》中王家卫独特的旗袍风情,或是《倩女幽魂》中张国荣与王祖贤的旷世绝恋。这些影片的重映,是对经典的致敬,是让新一代观众得以在大银幕上重温艺术魅力的机会。即使是好莱坞的《速度与激情7》,也有它理应重映的充分理由。
但,《热烈》的重映理由呢?这部电影在2023年暑期档上映时,仅获得豆瓣7.1分,既不差也不算惊艳。这样的成绩在浩如烟海的电影作品中,实在只称得上平平无奇,距离我们所热爱的经典之作,更是相去甚远。
有人说,重映是为了给错过首映的观众弥补遗憾的机会。然而,问题在于,《热烈》距离初次上映才不到两年,谁会如此迫切想要“重温”一部口碑平平的新片?这样的动机,显然有失客观。
曾有肖战的粉丝们为了帮《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冲票房,拼命包场和刷数据,试图让自家偶像的电影轻松突破10亿,结果不仅未能如愿,反而搞得一团糟,最终不仅票房未上去,口碑也崩了,真是得不偿失。而《热烈》的票房现在还差9000万才能破10亿,这个“卡9不过10”的现状已成为王一博粉丝心中的痛。
粉丝们心急如焚,毕竟10亿票房是一个重要的门槛,过了这个数字,不仅电影能上一个台阶,偶像的面子也能保住,然而却偏偏就差这最后的一口气。
因此,在资本的运作下,《热烈》顺理成章地重映了,而瞄准的恰是清明这个小长假。虽然清明档不及春节档和国庆档的大,但也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往年如《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和《我的姐姐》等电影,都曾在清明档取得接近4亿的票房。
显然,这次《热烈》的重映,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冲击10亿票房!
二、清明档的致命一击,《热烈》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规则造成了严重破坏。
这个小长假,向来是电影市场的新片战场,各大片方都摩拳擦掌,希望能争夺这有限的市场份额。但你知道今年的清明档有多么热闹吗?整整14部电影扎堆上映,从文艺片到商业片,从中等制作到低成本,每一部都迫切想要突围。张艺兴主演的《不说话的爱》、卜冠今的《不完美逃脱》、赵丽颖的《向阳·花》、张子枫的《下一个台风》、肖央的《阳光照耀青春里》,还有好莱坞大片《我的世界大电影》和日本科幻动画《机动战士高达:跨时之战》等等都在争相角逐。
在这样的背景下,《热烈》选择在此时“复活”,显然是想和新片争夺市场。院线的排片资源本就有限,一部旧片的强势回归,必然会占用新片生存的空间。本来计划在这个小档期大展身手的电影,可能因为《热烈》的插队而面临“院线一日游”的命运,基本可以宣布凉凉。
这种情况已经不单单是市场竞争,更是对中国电影生态的严重干扰。这种操作,与之前博纳老总对王宝强的《八角笼中》发布不限时间、不限场次的超长点映略有相似。
片方非常聪明,他们十分清楚王一博的流量,他的粉丝将提前锁场、包场,仅依靠粉丝经济便足以保证这部只需重映的影片稳赚不赔。
这项破坏性行为绝非言过其实。回顾过去几年,电影市场已有类似混乱的经历。例如,超长点映和不限时间的预售,这些打着“创新”旗号的操作,实际上都是为了绕开规则以获取利益。而如今,《热烈》的重映不过是变换了身份,继续挑战市场的底线。一旦这类行为不受制止,将导致愈演愈烈,最终让观众对院线失去信任,电影艺术将沦为资金的附庸。
三、大鹏的做法令人反感,借王一博收割粉丝票房。
这场风波的中心,自然非大鹏莫属。作为《热烈》的导演与投资监制,他不仅是创作者,更是决策者与利益相关者。这部电影从立项之初就笼罩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励志题材、流量明星、暑期档的冲刺,处处透着“票房至上”的算计。
如今重映,大鹏无疑是看准了粉丝的力量。他与徐克如出一辙,徐克选择肖战,而大鹏则选择了王一博,试图借助他们的流量效应,将粉丝经济推向极致,继续攫取票房。粉丝们为了偶像,买票、包场早已是司空见惯,再加上清明假期的到来,票房自然有机会水涨船高。
然而,大鹏,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最初的艺术梦想?从《煎饼侠》到《缝纫机乐队》,再到《保你平安》和《年会不能停》,你曾凭借幽默与真诚打动了无数观众,让大家见证了一个有才华与态度的电影人。但如今,你为何甘愿低下身段,为了让《热烈》步入10亿票房而不惜牺牲口碑和底线?这样的选择,或许能让你短期内赚得满钵金,但长远来看,却可能成为你职业生涯的一次致命打击。
电影圈既是名利场,也是一场口碑的较量。一旦观众对你失去信任,再好的作品也难以挽回人心。徐克尚能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平衡,而你呢,大鹏?你真的做好了被贴上“唯利是图”的标签的准备吗?这次重映,或许是你最后的机会,我想送你马保国的一句话:“年轻人,耗子尾汁吧!”
如果《热烈》的重映真的成功,票房突破10亿,那其他片方必将闻风而动,纷纷仿效。博纳影业可能会将《无名》重映,肖战的《诛仙》也可能东山再起,甚至鹿晗的《上海堡垒》也可能再次入局,更多流量明星参与的影片将被重新推出,专门为粉丝们赚取票房。届时,中国电影市场将彻底沦为“流量收割机”,新片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原创内容的动力也将荡然无存,致使中国电影倒退数年!
四、结语。
即使《哪吒2》在票房上取得辉煌成绩,你觉得光线传媒的总裁王长田是否曾表示要短期内重映《哪吒之魔童降世》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热烈》的重映,实则是一场关于底线与规则的较量。我们不得不深思:电影重映,到底应该服务于艺术,还是沦为资本获取粉丝票房的工具?在商业利益与创作初心之间,电影人应如何做出取舍?
曾几何时,大鹏的名字代表着草根导演的光辉。从《煎饼侠》的票房神话到《吉祥如意》的文艺转型,他曾被视为商业与艺术平衡的典范。然而,如今的他显然迷失在流量的幻想中。
当大鹏和他的同行沉迷于流量红利时,请不要忘记:观众的热情从来不是通过“锁场”获得的,而是用真诚与敬畏赢得的。如果继续饮鸩止渴,终有一天,当电影院的灯光熄灭时,留下的将只会是资本的影子与粉丝的叹息。
对于《热烈》的重映,您有什么想说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