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不敌《六姊妹》,几大诟病惹吐槽,央视大剧翻车了?
《北上》这部剧,原本被期待成为一部传递温情、讲述家国情怀的作品,却没想到才播出几集就引来了网友的一片吐槽。
这部剧讲述了生于运河边上的六户人家三代人的故事,原本改编自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剧集上线前有着相当高的热度。可是播出之后,不少人觉得这部剧看上去平淡无奇,甚至还不如另一部评分较低的《六姊妹》来得更具看点。
有人说这剧不如《六姊妹》好看,为什么呢?原来,网友们吐槽的理由其实很简单。首先,人物的设定问题,尤其是顾阿莲这个角色,简直让人看得想笑。她作为一个区长,不但对自己的儿子管得死死,还对其他学生评头论足。她频频告诉儿子陈睿,要远离那些“不务正业”的学生,尤其是谢望和和夏凤华。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她竟然也劝马思艺,不要和这些“差生”交往。看到这里,不少观众都觉得她简直就是个活生生的“思想狭隘”的代名词,甚至觉得这一角色的存在就像是给剧集添堵。
不过,马思艺可不买她的账。面对顾阿莲的“忠告”,她直接回击:“他们不是坏孩子,在我心里,他们就是我的亲人!”这场戏的对话让观众笑出了声,但问题是,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顾阿莲的“思想狭隘”居然显得如此强烈,着实让人有些迷惑。她明明是区长,难道不知道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都不同,不能光凭学习成绩来评判好坏吗?她的这些偏见让她的角色看起来完全不真实,甚至有些讽刺。
再说剧情的部分,乍一看,《北上》这部剧的故事背景设定挺有特色,六户人家围绕着运河共同生活,生活的点滴也描绘得相当细腻。但剧集的节奏实在让人看得有些头大。每家每户的故事往往只讲几分钟,剧情像是一条条碎片连接起来,几乎让人记不住上一个家庭的故事。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剧中的情节经常会切换得太快,人物之间的联系也显得有些薄弱。试想,如果每隔十分钟就换个家庭,再加上家里各种家庭矛盾的吵闹声,这样的节奏怎能不让人出戏呢?
尤其是背景音效的运用,真的是把整个氛围搞得“嘈杂无比”。本来可以通过细腻的画面来展示运河沿岸的生活场景,结果被喧闹的声音给搞得有点乱套。你可以想象一下,原本想静下心来感受故事的节奏,却被家里大孩子的互怼声和市场上的叫卖声弄得神经紧绷,根本静不下心来。即便演员的表演还算有一定水准,但因剧情跳跃性太大,让人很难产生真正的共鸣。编剧可能是想面面俱到,想要展现各种家庭的不同故事,但这反而让整部剧显得有些杂乱无章,无法聚焦重点,观众甚至不知道这部剧到底想讲什么。
更有观众提出了关于演员演技的问题。《北上》集结了不少老中青演员,其中萨日娜、胡军、李乃文等人堪称剧中的演技担当,他们每个人都能把自己所饰演的角色演绎得入木三分。萨日娜饰演的温情奶奶形象,像是打动人心的一股温暖清流,观众甚至觉得她的角色比剧中的其他人物更具生命力。胡军则是一位典型的硬汉形象,演得扎实,给人一种坚定不移的感觉。李乃文的演绎也能让人感受到剧中中年人内心的复杂与不安。
然而,剧中的青年演员,却是一个明显的败笔。白鹿饰演的夏凤华,看起来像是费尽心思去演绎一个“假小子”的形象,但她的表现过于用力。为了契合角色的设定,白鹿几乎牺牲了自己的美貌,戴上牙套、涂上厚重的黑粉。但即使这样,观众依然能感觉到她的演技并不自然。尤其是台词发音不清晰,某些词语甚至听不太清楚,让整个角色显得有些生硬,缺乏层次。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白鹿饰演的夏凤华虽然是在努力去呈现出一种坚强的形象,但看着她的表演,观众反而感到有些做作。至于欧豪,他虽然饰演的是陈睿这个高中生角色,但他已经三十多岁了,看上去与其他年轻演员在年龄上的差距太大,简直就像是“大叔”硬挤进了“高中生”的圈子,真的有点违和感。
剧中的这些年轻演员,尤其是白鹿和欧豪,似乎成了这部剧最大的“硬伤”。尽管他们是主角,但他们的演技却屡屡遭遇观众的吐槽。这也让不少网友直言,《北上》比起其他剧集来,显得有些“拖后腿”,很难让人心情愉快地投入其中。
再说剧集的改编部分,本来小说《北上》凭借其深刻的主题和复杂的情节结构,赢得了茅盾文学奖。然而,剧集的改编却让人失望透顶。编剧删减了许多原著中的重要情节,人物性格也大幅度改动。虽然剧中的人物名字和一些基本框架还保留着原著的影子,但整部剧的气质和小说的内涵完全脱节。这种差异,让很多看过原著的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不适感,觉得自己好像在看另一部剧,而不是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品的《北上》。
尽管《北上》一开始给人一种大制作的感觉,期待值也很高,但从播出后收到的评价来看,这部剧的口碑已经远远不如预期。观众对于剧情的失望,对于演员的失望,对于改编的失望,似乎都让这部剧一开始的“光环”彻底消失。原本指望它能给央视的剧集增添一些光彩,结果却只能感叹:这就是一部“昙花一现”的剧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