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80岁李谷一卸掉浓妆摘掉假发,才终于明白,女性自然老去比扮嫩更优雅
去年国庆期间,付笛生任静夫妇探望李谷一的一组照片引发了一波怀旧潮。
画面里,80岁的李谷一穿着一件玫红色外套,戴着一顶黑色帽子。
在付笛生任静夫妇、徐正溪等人的簇拥下,对着镜头笑得温暖又亲切。
没有高颅顶的假发,没有华丽隆重的礼服,也没有浓郁靓丽的妆容。
此时“春晚压轴人物”李谷一,朴素低调得差点让人没认出来。
从1983年第一届央视春晚开始,一直到2016年,在这漫长的34年时光里,李谷一总共登上了27届春晚的舞台 。
她的歌声就像除夕夜的钟声,准时响起,成为了春晚不可或缺的经典记忆。
那一句句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团圆时刻,串联起了几代人的春节记忆。
如今,李谷一已经迈入了耄耋之年,离开舞台的灯光也已经很久很久。
展开全文没有她的春晚,似乎总少了一些年的味道,观众很是想念。
️01
在八九十年代的央视后台,“李老师,该补发胶了!”这句话每小时都要响起一次。
化妆师手里的定型发胶、垫发海绵和假发片,是打造“春晚李谷一”的三件法宝。
摄像机镜头吃妆,化妆师需要把她的眉毛画得比平时粗三倍。
假睫毛必须用镊子一根根粘上,发际线要用黑笔补成完美的圆弧。
正是有了舞台下如此精益求精的准备,才有了舞台上观众所看到的惊艳登场、雍容华贵的完美形象,真不愧是压轴登场的宝藏歌唱家。
饱满的发型显福气,浓重的妆容提气色,金丝绒礼服要裹住丰腴的身材。
李谷一的造型风格里,藏着特定年代的审美密码,也呼应着老百姓心中对国泰民安这个词语的解读。
2014年,她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对着春晚演出照,笑着解释道:“观众需要艺术家像个发光体。”
️02
而李谷一对于演出形象的重视,多年来一以贯之,她把对舞台的严谨、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观众的尊重刻进了骨子里。
湖南卫视《时光音乐会》节目中,曾经展示过她1983年春晚穿的红色礼服。
那抹端庄大气的红,静静讲述着当年的传奇往事。
历经时光打磨之后,越发沉淀出高贵而又深邃的底蕴。
一年又一年,这些战袍般的华服,与假发套、浓妆共同构成“李谷一美学体系”。
但鲜少人知道,每次唱完《难忘今宵》,李谷一都会第一时间冲进更衣室,把紧绷的礼服换回最为日常的衣服。
舞台之上,她一丝不苟,将形象与演唱完美融合。
金铁霖曾经形容:“她的高音像抛出去的绸缎,总能在最高点稳稳铺开。”
舞台之下,她追求真实,回归到最为质朴和松弛的模样。
对高音的绝对掌控化为生活中的修身养性,每天练声不超过二十分钟。
更多时间用来侍弄阳台的月季,或者临摹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当春晚再次抛出橄榄枝,当综艺开出天价邀请函,李谷一都是笑着摆摆手,从容地走向自己的时光深处。
️03
正如我们在付笛生任静夫妇照片中看到的那样,如今的她,人淡如菊,岁月静好。
当“大龄”女星还在红毯上硬拗少女感,李谷一却把皱纹与白发穿成了配饰。
当时代还在追逐冻龄神话时,真正的艺术家早已与岁月握手言和。
在这个时代,我们经常被各种畸形的审美所裹挟。
医美广告提醒我们,40岁应该拥有20岁的脸。
直播间让我们看到,滤镜能一键磨平所有皱纹。
美颜相机陪伴我们一起,每时每分地活在“我长这样”的自我欺骗中。
然而,真正的美,并不在于时刻拧巴着身心对抗年龄,而是放下执着和焦虑,接受自己在时间的款款流逝中体面地老去。
或许人们终于意识到:真正的优雅从不在脸上,而在与时光相处的姿态里。
当李谷一摘下戴了四十年的假发套,也摘掉了世俗对“不老女神”的执念。
那些曾被发胶固定的发丝,如今在晚风里轻轻扬起的样子,比她任何一张舞台照都更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