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万剧团又排新戏了!戏迷真的好快乐!
安万老师这个人真有点意思,不单是那种台上唱戏的演员,还会写剧本,还会导戏,感觉就像是一个人撑起了一座戏楼,不是那种只站在台上演的人,而是把整个戏的命脉都握在了手里的人。
拿着几百本剧本是什么概念呢,那可不是简简单单几张纸,那是几百段历史,几百种声音,在他的书柜里头,在他的箱子里头,甚至可能就随意地堆在他家的某个角落,但那都是时间留下的痕迹,是老艺人的汗水和心血,是几千年来一代代人传下来的故事和情感,这些剧本里头装的不只是是台词和武术,更是无数人的欢笑和泪水。
安万可能也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这些剧本的守护者,这些老前辈把剧本交给他的时候,可能就是看中了他这个人身上有那么一股子对戏曲的热爱和执着,老人们可能就是想,这小子能行,这小子不会让这些东西被时间冲淡,会把这些宝贝真的当作宝贝来护着、传着。
说起秦腔,如今的年轻人大多数都只能说出一个《三滴血》,有些甚至连这个都叫不上来,只是隐约记得小时候跟着大人去看过几场,那高亢的嗓音和浓重的妆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具体是什么戏,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这就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面临的尴尬和困境,曾经的辉煌正在被时间一点点地冲刷。
我小时候去看戏,每次都是奶奶拉着我去的,说实话,那时候根本不懂戏曲的精妙之处,只是觉得那些人穿得花花绿绿的,脸上画得奇奇怪怪的,唱腔也怪里怪气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些画面和声音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无法抹去,如今回想起来,那可能就是文化的种子,在无意中就种在了心里,等到有一天,它会发芽、会生长。
安万不只是在演戏,他在做的事情更像是一场文化的接力赛,前面的人已经跑了几千年,如今棒子到了他手里,他得跑好自己这一段,然后找到下一个接棒的人,中间不能断,一旦断了,那前面人跑的那些路,就都白费了,那么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就都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觉得安万这个人挺特别的,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他却在秉持着相当传统的东西,那些老戏可能如今看起来节奏慢、情节旧,跟不上现代人的审美,但他还是选择了把它们重新搬上舞台,他一定是从中看到了超越时代的价值,那些东西或许就是人性相当深处的共鸣,是几千年来都没有变的情感和智慧。
像《烙碗记》这样的老戏,可能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说,但对于老一辈的戏迷来说,那却是童年的记忆,是那个没有电视、没有手机的年代,相当重要的精神食粮,如今看到这些老戏重新登上舞台,感受到的不只是是艺术的享受,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情感上的回归和认同。
那些传统老戏曲不见了的原因可能不只是一个,时代变了,人们的审美也变了,以前那些慢悠悠的节奏,如今的年轻人可能看不下去,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碎片化,要他们静下心来看一场三四个小时的传统戏曲,恐怕是一种奢望,何况那些古老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对现代人来说已经存在很大的隔阂。
老艺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带走了他们的技艺和经验,很多独特的表演技巧和唱腔处理方式可能就此失传,就像一盏灯一样,熄灭了就很难再点燃,这是相当令人痛心的事情,艺术的传承需要手把手的教导,需要面对面的交流,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终究是有局限的,那些细微的处理和感觉,只能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
剧团也面临着生存危机,演出机会少了,观众少了,收入自然也就少了,那些专业的秦腔演员可能连基本的生活都成了问题,这样一来,谁还会选择走这条路呢,就算有人天生对秦腔有着无比的热爱,但面对现实的压力,恐怕也只能选择放弃,这是市场经济下的残酷现实,传统艺术如果找不到现代生存的途径,就只能慢慢地萎缩、消亡。
展开全文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也是一个原因,虽然秦腔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实际上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可能还远远不够,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系统性的规划和持续的投入,需要从教育、传播、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而不只是是挂个名字、发个证书那么简单。
现代传媒的冲击更是不容忽视,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现代娱乐方式,以其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娱乐性,几乎占据了人们所有的闲暇时间,传统戏曲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自然处于劣势,如何利用现代传媒手段为传统艺术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体系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够也是导致老戏曲日渐式微的原因之一,如今的学校教育中,对传统戏曲的介绍少之又少,大多数孩子从小到大可能都没有接触过真正的戏曲表演,没有机会了解和欣赏这种艺术形式,这样一来,就断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没有观众哪来的市场,没有市场哪来的传承。
老戏曲的剧本和唱词对现代人来说可能过于艰深,那些古老的语言、典故和表达方式,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才能理解,而现代教育的偏重点往往不在这里,很多人即使想欣赏也无法真正走进去,这种隔阂在无形中增加了传统文化传承的难度。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的变化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实用主义的思想,使得人们更关注眼前的利益和快速的回报,而传统文化的价值往往需要时间去品味和理解,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戏曲这种需要慢慢欣赏的艺术形式,自然就被边缘化了。
突然在网上看到安万剧团的视频,那感觉还挺新奇的,就像是从另一个时空看到了一扇窗,从那扇窗里,你能看到过去的时光,能看到那些以前只在老人口中听说过的故事和情景,而这一切,居然是通过相当现代的方式——网络浮漾出来的,这种反差本身就很有意思。
网络的传播力确实强大,一个视频可以在几小时内传遍全国,甚至全世界,这是以前的戏曲表演无法想象的,以前看戏要去戏园子,要专门买票,要花时间,如今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看到相当地道的秦腔表演,这种便捷性大大扩展了戏曲的受众群体。
但网络传播也有它的局限性,在手机屏幕上看戏和在现场看戏,体验感是完全不同的,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感,那种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网络无法替代的,因此网络传播应当被视为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完全取代现场表演。
网络的受众群体主要还是年轻人,而这恰恰是传统戏曲相当缺乏的观众资源,通过网络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秦腔这种艺术形式,哪怕他们一开始只是出于好奇,或者只是被某个片段吸引,但这至少是一个开始,是一个让传统文化有机会走进年轻人生活的契机。
网络传播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秦腔原本主要流行在西北地区,但通过网络,全国各地的人都可以欣赏到它的魅力,这无疑大大扩展了它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有时候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这种跨地域的传播和交流。
不过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时代的信息爆炸和注意力稀缺,使得人们很难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物,传统戏曲的完整欣赏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这与网络快餐式的娱乐方式存在天然的矛盾,如何平衡这种矛盾,是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面临的一个难题。
网络的商业逻辑也可能对传统文化造成某种程度的扭曲,为了获取更多的点击和流量,可能会过度强调表演的娱乐性和视觉冲击力,而淡化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内涵,这种取向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在市场化过程中失去自己的本质和灵魂。
尽管如此,网络时代还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抓住这些机遇,相当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其负面影响,这是每一个关心传统文化传承的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安万剧团排的那这种说法挺有意思的,就像是把尘封已久的宝藏重新发掘出来,擦掉表面的灰尘,找出它依然闪溜们的认知而言,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存在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只是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被我们暂时遗忘了。
《烙碗记》这个名字就很有意思,光听名字就能勾起人的好奇心,脑海中会浮现出各种画面,一个碗,如何烙,为什么要烙,背后有什么故事,单是这几个字就包含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可能就是传统戏曲名称的魅力,简单的几个字,却能道尽人生百态和情感纠葛。
我小时候看过《烙碗记》,那是多少年前的事了,记忆已经很模糊,只记得那是一个关于爱情和忠贞的故事,有欢笑也有泪水,有矛盾也有和解,就像是折射了人生的百味,但具体的情节已经记不太清了,如今能重新看到这个戏,感觉就像是和过去的自己重逢,那种感觉很奇妙,也很温暖。
每个老戏曲背后都有它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它们不只是是娱乐,更是一面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的镜子,通过这些老戏,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喜怒哀乐,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世故,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了解历史和传统的重要窗口。
老戏曲的表演形式常常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有唱念做打,有舞蹈身段,有音乐伴奏,这种综合性的艺术表达,在当今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代表了一种整体性的艺术观和生活观,这可能也是它吸引现代观众的原因之一。
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些老戏曲中的很多艺术处理和表演技巧,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是相当精妙和高超的,比如对人物情感的细腻表达,对戏剧冲突的精准把握,对舞台空间的巧妙运用等等,这些都是现代艺术创作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宝贵资源。
这些老戏曲的重新演出,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观众审美的一种培养和引导,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可能已经忘记了如何静下心来欣赏一场传统戏曲,如何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艺术魅力,而这些重新演出的老戏,正好给了人们这样一个机会。
更重要的是,这些老戏曲的重现,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们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依然能够触动现代人的心弦,这说明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是超越时代的,是人类共通的,这也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看到安万老师在舞台上的表演,总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力量,那不只是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秉持和信念的传递,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还能有人如此执着地守护一门古老的艺术,这本身就很令人动容,他好像是站在时间的洪流中,用自己的身体和声音,筑起了一道防线,守护着一份文化的纯粹和尊严。
安万老师收集那么多剧本,一定付出了很多心血,那些纸张可能已经发黄,字迹可能已经模糊,但在他眼中,这些都是无价之宝,每一页都承载着前人的智慧和情感,每一个角色都是生活的缩影,他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去读,去理解,去消化,然后才能将它们重新带回舞台,展现给观众。
身兼数职的安万老师,工作量肯定不小,既是演员,又是编剧和导演,这意味着他要对整个演出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要统筹全局,要关注细节,这需要多么全面的能力和多么充沛的精力,但他却愿意这样做,愿意把自己的所有都投入到这门艺术中,这种专注和投入,正是艺术家相当可贵的品质。
安万老师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网红,或者获得多大的名利,他所做的一切,可能就是源于对秦腔这门艺术的纯粹热爱,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这种不图回报的秉持和付出,在当今社会是多么难能可贵,而这也正是传统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根本力量。
在演出《烙碗记》这样的老戏时,安万老师可能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如何让古老的剧本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如何处理那些已经很少有人演出的唱腔和武术,这些都需要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这是一个需要智慧和勇气的过程。
安万老师的成功,也证明了传统文化并非如有些人认为的那样已经过时或者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相反,它们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人文精神,在今天依然能够打动人心,只是需要有像安万老师这样的人,用心去挖掘,用情去表达,用爱去传承。
在与年轻观众的交流中,安万老师可能也在不断地学习和调整,了解他们的喜好和需求,思考如何让传统戏曲更好地走进他们的生活,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
安万老师的秉持和砥砺,不仅为秦腔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所有关心传统文化传承的人树立了榜样,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付出,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
在这个追求快速和效率的时代,安万老师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显得尤为珍贵,他不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出名,而是为了那份对艺术的纯粹热爱和对文化的深厚情感,这种不计回报的付出,正是我们这个功利主义社会所相当缺乏的精神品质,也是传统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根本力量。
物质生活的丰富并不意味着精神世界的充实,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欲望和压力所困扰,内心深处却感到空虚和迷茫,这时候,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们能够帮助人们寻找到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支撑,而这正是像安万老师这样的文化传承者所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为了保存历史的记忆,更是为了维系民族的精神纽带,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性和精神内核,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和灵魂,而像秦腔这样的传统艺术,正是连接过去和如今,连接历史和未来的重要桥梁,它们让我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安万老师的坚守也提醒我们,文化的传承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付出,需要像他这样的人,甘于寂寞,默默耕耘,一点一滴地积累和传递,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不会成为博物馆里的展品或者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活在人们心中的精神和血脉。
在商业逻辑主导的娱乐产业中,安万老师的秉持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清流,他没有迎合市场的口味,没有追逐短暂的流量和热度,而是秉持以相当传统、相当正宗的方式来演绎秦腔,这种对艺术本真的坚守,在当下浮躁的文化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和重要。
安万老师的例子也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传承人,需要有愿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这份事业的人,他们可能不会获得多大的名利和回报,但他们的存在,却是文化得以延续的关键,他们是文化的守护者,也是文化的使者,他们的砥砺,让我们这个社会保持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精神的丰富性。
在教育领域,安万老师的例子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让我们看到,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知识的传递,更需要情感的交流和精神的感染,需要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从而主动去接近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一个涉及到情感和认同的过程,而不只是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在国家层面,安万老师的坚守也提醒我们,文化的保护需要系统性的规划和持续的投入,需要从政策、资金、教育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让更多的像安万老师这样的文化传承者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支持,让他们能够全神贯注致志地投入到文化传承的事业中,而不必为生存问题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