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剧本养活N个剧组,“Ctrl V”成短剧爆款秘诀?

2025-03-02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很多观众并不知道,春节档的爆款短剧《好一个乖乖女》其实有一个“双胞胎”姊妹。

在《好一个乖乖女》上线前5天,改编自同一本小说的短剧《鸣冥》就已经上线,且也收获到了不少观众的喜爱。

而且目前还有消息传出,另一家制作公司正在计划拍摄《好一个乖乖女》的第三版,试图将故事背景改到民国,打造新的爆款,把《好一个乖乖女》变成“三胞胎”。

这种“一本多拍”现象在短剧行业并不罕见。

同一个剧本被不同班底翻来覆去地拍摄,每拍一遍便吸引一批新的观众驻足观看,比如,拍了八版的《过分野》,拍了四版的《咬清梨》和拍了两版的《失控星光》。

曾有编剧向某媒体吐槽:“一个剧本被某家公司拍了,版权很可能会再卖给其他公司去拍。

甚至有的公司不买版权,只需把剧中角色的名字一换,就能跟风拍一版。

现代换古装、男人换女人,只要核心故事不变,观众依然会喜欢。”

因此,整个短剧行业如同一个巨大的培养皿,大家争分夺秒地繁殖千篇一律的内容,越来越多的“多胞胎”在市场出现了。

经典重拍在影视行业并不罕见,《射雕英雄传》被翻拍过六次,《笑傲江湖》被翻拍过八次,《神雕侠侣》更是被翻拍了十一次,包青天题材也被翻拍过十六次。

单从翻拍次数看,短剧对翻拍的热爱似乎也无可厚非。

不过,长剧的翻拍往往时隔多年,创作者通常是在观众的新鲜感过去后,才会借着重温经典的名号对老剧进行翻拍。

而短剧的翻拍却发生在短短一个月内,同一剧本在短时间内被重复拍摄,直到将该IP的剩余价值榨干。

短剧的翻拍就像便利店里的速食便当,无需复杂烹饪,加热即食,吃完即弃。

在某短剧制作公司任职的小A告诉媒体:“有公司靠翻拍去年春节档大热的爆款年代短剧,赚了300多万,秘诀就是不创新、不纠结、不停产。”

在“三不原则”的影响下,短剧行业甚至催生出了一条专业的代工厂生产线。

浙江横店一家影视基地专接翻拍订单,号称“省心一条龙服务”:周一拿到剧本,周三改完人设,周五就能开机拍摄,一周后直接在平台上线。

2023年出炉的爆款短剧《黑莲花上位手册》就是这条生产线上的一个母本。

《深宅进阶录》、《庶女攻略》等短剧与《黑莲花上位手册》的故事架构几乎一模一样,文本和人物设定均是高仿,只是将后宫题材换成了深宅,照样在上线后热播,给制作公司带来丰厚收益。

类似的,《重生XXX》、《总裁爱上XXX》、《我在XX年代当XX》等仿照爆款而推出的复刻版短剧更是在一段时间内层出不穷,形成多个剧组同时拍摄同一剧本的行业奇观。

与此同时,平台的推流机制也是影响短剧行业频繁翻拍的因素之一。

算法决定了点击率越高的视频越有可能受到推荐,而按照爆款模板拍摄的短剧又会精准触发观众的“爽点记忆”,导致点击率高于其他原创作品。

越翻拍越推流,越推流越挣钱,越挣钱越翻拍。

这套循环逻辑若不被打破,短剧行业的“一本多拍”现象恐怕将持续存在。

小A形容道:“短剧翻拍的速度比麦当劳的出餐速度还快。

毕竟麦乐鸡做不出来,顾客到了饭点就会去肯德基吃吮指原味鸡了。”

只要有利益驱动,你不拍我拍,我不拍别人拍,短剧的速食翻拍何以停止呢?

更何况有些观众并不反感所谓的“一本多拍”。

一些短剧的弹幕里常常能看到观众玩梗:“这剧情我熟悉,上次男主还叫张总呢!”

还有的观众在社交媒体上主动艾特喜欢的短剧演员,鼓励他们去翻拍自己喜爱的短剧本子。

一来二去,这似乎促成了一种“C端定制短剧”的新潮流。

短剧迷小C表示,无论是高质量的“一本多拍”,还是低质量的“无脑翻拍”,都不会影响她的追剧体验。

“只要有得看就行了。”

短剧的受众群体广泛,需求各异。

有的人偏爱甜宠剧情,有的人则钟情古风,还有的人偏爱现代都市题材。

尤其在这一快速消费的内容市场中,让同一个故事换一种风格,触达完全不同的受众群体,无疑是实现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条捷径。

以拍了八个版本的热门短剧IP《过分野》为例,故事核心围绕伪骨科、三角恋和暗恋成真,但不同版本的演绎却各有千秋。

第一版遵循原著走深情甜蜜风,演员之间默契十足。

第二版更名为《风情偷吻》,男主王凯的表演亦成为了一大亮点。

第三版《先孕后爱,傅爷每天都想官宣》虽剧情相对薄弱,却胜在演员颜值出众。

第四版《过分野之步步诱引》则在50集后加入原创剧情,整体风格偏向轻喜。

第五版《过分野之庭上霜》则成为最具欲望的一版,包含许多性感镜头;而第六版《太子爷他过分野》受到了极高欢迎,饰演“太子爷”的男主因而晋升为短剧一线演员;第七版《深情入骨浸相思》剧情最为完整;第八版《恋恋不忘》则凭借多场真亲吻戏而收获好评。

不难看出,即使是同一套剧情,在不同风格的演绎下同样能精准打击不同圈层的观众。

全新的爆款自需迎接市场考验,而在爆款基础上再复刻一版爆款,不过是熟练操作“Ctrl V”。

另一方面,平台的推流及观众的默契互动下,“一本多拍”也为短剧制作公司带来了更多且风险更低的收益。

制片人小D告知媒体:“有数据验证、有竞品对标的短剧更容易吸引投资者关注。

推一部全新题材短剧需要先花钱给推流公司,培养观众的追剧习惯,而购买一部已有验证的剧本,不仅能降低风险,还能提高制作效率。”

短剧的剧本版权费用远比长剧便宜,通常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之间,这成为了许多制作团队的一道门槛。

相比之下,原创剧本的开发成本较高,不仅需要支付编剧费用,还需针对市场受众不断修改。

与其说短剧行业难以摆脱“一本多拍”,不如说平台、观众与制作方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互选的生态圈,“一本多拍”才得以生存。

然而,当“Ctrl V”成为行业规则后,短剧市场正在滑向一个危险的临界点。

剧本创作环节开始围绕“一本多拍”进行调整。

编剧小E提到:“现在写短剧剧本时,老板不仅关心故事的好坏,也会关注这个故事是否能被多个版本复用。

如果某角色设定过于复杂,或者故事结构太有个人色彩,投资方甚至会担心剧本复刻的难度。”

然而,根据《2024短剧市场报告》的调查显示,“用户对同质化内容的耐受周期”从2022年的4.3个月缩短到了仅1.5个月。

换言之,当创作者迷信复制爆款时,短剧IP的过度消耗已经引发了“内容通胀”。

小C看过三个不同版本的《过分野》,她告诉媒体:“看到第一版(上文提到的第六版)时,我还能沉浸其中,但当我看到第三版(上文提到的第二版)时,突然觉得王沐凯是在演与曾辉重叠的角色,直接串戏了。”

制片人小D将小C的感受称之为,“她的爽点被榨干了。”

小D甚至认为,一些优秀的短剧演员也在被“一本多拍”磨光。

“演男主总是霸道深情,演女主则是倔强聪慧,演反派则变成绿茶白莲,随着内容同质化,演员的演技也出现了趋同。”

虽然“爆款量产”策略在短期内为短剧市场带来了商业利益,但从长远看,也在消耗市场的创造力,加速同类型短剧的竞争,导致平台推流效益被无限拉低,单部短剧的收益也日益缩水。

回溯短剧初期的快速崛起,正是由于能够提供与传统长剧不同的内容形态,善用更快速的节奏、更浓缩的情感、以及更直接的爽感,吸引了观众。

而若短剧的这些新鲜刺激开始变成疲劳轰炸,持续消耗观众耐心,受损的最终还将是整个行业。

“一本多拍”并非原罪,问题并不出在翻拍本身,而在于对非原创内容的无止境重复。

或许,短剧从业者们应更加思考如何在保持“短平快”优势的同时,创造出更多新颖且值得观看的内容。

短剧市场的潜力仍然广阔,观众对短剧的需求依然强烈。

真正决定行业的未来的,实际上不是过去的爆款,而是大家对于创作方向的集体选择。

总的来说,短剧行业的“一本多拍”现象反映出了创作与市场之间的微妙关系。

尽管快速的复制能带来短期的经济利益,但其背后潜藏着观众审美疲劳的风险。

随着时间推移,观众对同质化内容的耐受限度正在拉低,这则要求短剧创作者在保持效率与收益的同时,更需谨慎地面对创意与内容的新颖性问题。

未来短剧的方向与发展,不仅是市场的考验,也是创作者智慧的体现。

找寻真正能打动观众的故事,才是行业立足和长久发展的根本所在。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