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导演嫌白鹿太漂亮故意扮丑?角色人设不该背这锅!
《北上》导演起初因白鹿太过漂亮而犯愁,要塑造的华子,是在运河边成长,随父母跑船,整日风吹日晒、不拘小节的花街小霸王。这般设定与白鹿的美貌差距甚远,按常理拍就如同青春校园偶像剧,和角色所处年代的人设不符。所以只能让白鹿涂黑皮肤、戴上钢牙套刻意扮丑。导演直言,想象中的华子远没这么漂亮。经过这番改造,白鹿变成“灰鹿”,恰似中学时大大咧咧的女同学,到北京后造型转变,又尽显洗尽铅华的舒适美感。
现在这影视圈的选角,真是让人忍不住吐槽。白鹿这么个大美人,竟然因为长得好看在演这个角色时遇到阻碍,这事儿细想起来真挺逗的。
先说说这角色设定,为啥就觉得在运河边长大的孩子就得是一副土里土气、毫无美感的模样呢?难道漂亮女孩就不能有这样的成长经历吗?这想法也太老套了吧。这种刻板印象就像紧箍咒一样,死死地套在角色身上。好像每个角色都被提前规定好了长相和气质,一点发挥空间都没有。
再看看这导演,仅仅因为演员漂亮就满心顾虑,这做法实在让人费解。难道颜值高就注定演不好特定角色吗?演技的重要性被抛到九霄云外了?这不是典型的以貌取“角”嘛!光看外表就否定演员塑造角色的可能性,这也太草率了。
接着讲讲这“扮丑”的事,涂黑皮肤、戴钢牙套,这就是所谓符合人设的办法?这也太敷衍了吧!真正的角色塑造,关键在于演员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挖掘和呈现。要是只靠这些表面的“丑化”手段,角色能有灵魂吗?观众看了可能只会觉得生硬,根本无法真正走进角色的内心。
现在整个影视圈都掉进了一个大坑,对角色形象的认知特别死板。一说穷人就得衣衫褴褛,一说古代女子就得温婉柔弱。这种单一的思维模式严重限制了角色的多样性。每个角色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怎么能用千篇一律的标准去衡量呢?
对于白鹿这样优秀的演员来说,这实在不公平。她为了角色愿意放下形象包袱,努力去贴合人设,这份敬业值得点赞。但反过来想想,创作者们是不是该好好反省一下?这种片面追求外在形象符合人设的做法,会不会阻碍了演员的发挥,浪费了他们的才华?
观众也得自我审视一下,为啥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接受这些刻板的角色形象呢?是不是我们自己也缺乏对角色深度的思考?我们在追剧的时候,是不是只看个热闹,忽略了角色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
影视行业本应是充满创新和活力的领域,可如今这种对角色形象的固化思维,正一步步拉低作品的水准。只有打破这些陈旧的观念,让演员能够凭借精湛的演技自由塑造角色,让角色摆脱不合理的外在束缚,影视作品才能真正展现出丰富多彩的魅力。
真心希望以后影视圈能摒弃这些不合理的选角观念,多给演员和角色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每一部作品都能成为展现人性、触动人心的佳作,而不是被刻板印象绑架的流水线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