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任桂珍:爆火后去意大利开餐馆,去世半年丈夫也追随而去

2025-02-27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文|一盏笔记

编辑|一盏笔记

她是舞台上的第一代“江姐”,她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金嗓子”。

她演唱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和《唱支山歌给党听》更是难以超越的经典。

以为是退休消失,却不料,这位“老艺术家”早已离世。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半年后,她的丈夫也追随而去。

这对乐坛伉俪,为何会让众人为之动容?他们的人生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任桂珍的故事,要从1933年的山东临沂说起。

彼时,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她就是任桂珍。

或许是遗传了父亲对音乐的热爱,她从小就对声音有着独特的感知。

任桂珍常常跟着父亲哼唱京剧选段,那股子投入劲儿,仿佛小小的身体里藏着一个大大的舞台。

那时候没人会想到,这个小女娃会在歌唱界掀起多大的风浪。

1948年,对于15岁的任桂珍来说,是命运转折的一年。

在济南解放的迎接活动中,任桂珍宛如一颗璀璨的星星,

她唱起《南泥湾》,演起《兄妹开荒》《全家光荣》。

而那灵动的表演和清脆的嗓音,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风雨漂泊,战士在看到歌舞表演时幸福的表情深深烙印在了任桂珍的心中。

也就是在那时,她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革大文工团,就此踏上了南下的道路。

可行军路上,又怎么可能一路无阻?

但任桂珍心意已决,心中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促使她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就这样跟在部队后面,一天就是一百多里的路。

睡在荒郊野岭,吃着有沙子黄土的干粮,身上长满了虱子。

然而任桂珍却从没有抱怨过一句话。

因为她知道,自己经历的这些和战士们经历的相比,不值一提。

就这样,任桂珍在文工团待了4年之久,从一个黄毛丫头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而她的艺术生涯,也随着各大文工团的合并,开启了全新的道路。

1952年,任桂珍加入上海歌剧院,正式开启了自己在歌剧领域的征程。

由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她只能凭借着对歌剧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开始了艰苦的学习。

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她就跟着唱片学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

事实也证明,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53年,上海歌剧院排演《小二黑结婚》,任桂珍凭借朴实的形象和气质,幸运地被选中出演女主角小芹。

这是她歌剧生涯中的第一个重要角色,她既紧张又兴奋,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塑造中。

而小芹的成功演绎,也更加坚定了在歌剧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紧接着,1954年,歌剧《红霞》的上演让任桂珍彻底火遍大江南北。

她饰演的红霞,机智勇敢、深情大义,让这位英雄有了具象模样。

那时候的任桂珍一下台就会被热情的学生们团团围住。

那种被喜爱、被追捧的感觉,让她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歌剧演员的荣耀。

当时,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英雄”的热潮,许多中学班级都以“红霞班”命名,足见这个角色的影响力。

也就是从那时起,“北有郭兰英,南有任桂珍”的说法开始流传开来。

任桂珍成为了中国歌剧界一颗耀眼的明星,此后的日子里,她的演艺事业蒸蒸日上。

任桂珍主演了《红珊瑚》《刘三姐》《樱海情丝》等多部热门歌剧,每一个角色都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

她的表演真挚动人,嗓音纯净圆润,吐字清晰真切,行腔自如流畅。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唱支山歌给党听》之所以能够成为才旦卓玛的代表作。

重要原因就是任桂珍觉得才旦卓玛更适合这首歌曲。

任桂珍无疑已经迎来了艺术生涯的“事业巅峰”。

却万万没想到,“江姐”的出现,让她的事业再上了“新高潮”。

1964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江姐,演《江姐》”的热潮。

仿佛一夜之间,江姐的故事传遍了大街小巷。

而任桂珍,也在这时与“江姐”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任桂珍刚生完孩子没多久,身体还未完全恢复,就接到了上海歌剧院让她出演《江姐》的任务。

甚至别的剧团都是由两人分A、B角来演江姐,而上海歌剧院却让她独挑大梁。

任桂珍的使命感从心底迸发。

为了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哪怕是刚生产后身体虚弱,她也要拼尽全力。

任桂珍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她完全沉浸在了角色之中,走路、吃饭、睡觉,脑海里想的都是江姐。

大量的说白和大段的演唱让她的嗓子变得嘶哑,体力也严重透支,但她从未想过放弃。

因为她知道,江姐是一个无私无畏的英雄,她的精神激励着自己去克服一切困难。

1965年,任桂珍塑造的“江姐”登上了舞台,让整个歌剧界为之震惊。

舞台上的她,身着蓝旗袍、披着红披肩,眼神坚定而乐观,一出场就气场十足。

她的演唱声情并茂,将江姐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以及面对敌人时的英勇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

演出结束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任桂珍塑造的“江姐”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心中。

此后,任桂珍所饰演的“江姐”成为了一个经典,她也成为了第一代“江姐”的代表人物。

可谁能想到,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

任桂珍的生活却迎来了巨大的转变。

时代的浪潮将她推向了另一条道路。

她为何会放下心爱的歌剧舞台,远走意大利?

在任桂珍的人生中,除了辉煌的艺术成就,还有一段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

而她毅然放弃在国内的事业前往国外,也和这段故事有关。

1959年,上海歌剧院排演《刘三姐》,任桂珍饰演聪慧美丽的“刘三姐”,而饶余鉴则扮演憨厚朴实的 “阿牛哥”。

舞台上,他们是对唱情歌、情投意合的情侣;台下,两人也渐渐暗生情愫。

当时的任桂珍,已经是闻名全国的大明星,她的歌声和表演深受观众喜爱,是上海歌剧院的台柱子。

而饶余鉴,才刚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不久,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演员,还比任桂珍小了4岁。

年龄的差距,名气上的悬殊,让大家都不看好两人的感情。

面对铺天盖地的压力和质疑,任桂珍和饶余鉴却从未有过一丝动摇。

他们相互陪伴,相互鼓励,用行动回应着外界的质疑。

1961年,这对历经风雨的恋人,在上海举行了简单而温馨的婚礼。可谁又能想到,未来等待他们的,还有更多的挑战和考验。

1981年,一纸公派留学通知书,让饶余鉴远渡重洋,前往意大利深造。

而任桂珍则留在上海,独自挑起了抚养两个女儿的重担。

甚至有一次大女儿饶蕾的哮喘发作生命垂危,任桂珍被吓得脸色苍白。

可即便如此,在给丈夫打电话时,她还是强忍着泪水,只报喜不报忧。

他们只能通过越洋电话和书信,来传递彼此的思念。

终于,在1985年,任桂珍带着两个女儿踏上了前往意大利的航班。

一家人在一起,无论什么困难都不怕。

为了生计,任桂珍撸起袖子在意大利开了川菜馆,她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天。

1996年,任桂珍和丈夫两人决定回国。

他们回到上海,一头扎进了声乐教育事业。

2004年,任桂珍突发脑溢血住院,夫妻俩才开始渐渐退出歌剧事业。

但这场脑溢血,却也为16年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2019年底,任桂珍脑一些复发,尽管被及时抢救过来,却还是被下达了两次病危通知。

女儿和丈夫在床前守候了将近一年,仍没有留下这位老艺术家。

2025年10月10日,风雨漂泊了一生的任桂珍闭上了眼睛,享年88岁。

可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仅仅半年后,饶余鉴便也追随而去。

任桂珍和饶余鉴都已离去,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他们就像两颗明亮的星星,虽然已经划过天际,但留下的光芒,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这样的艺术伉俪,怎能不让人怀念?怎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