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凤:曾大红大紫,也曾沦为农民,纵使岁月蹉跎,始终不败美人
“王丹凤生的明亮、洋气,是标准美人的典范。她的美高高在上,不容置疑。如果说中国电影是一部传奇,那她就是传奇中的传奇。”
这是世人给她的评价。
第一次认识王丹凤是在一个节目采访中,当时正值94岁高龄的王丹凤刚刚获得2017年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时隔多年,这位风华绝代的美人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在熟悉的镜头前,她坐在椅子上,习惯性地直起背,盘着一头苍苍白发,手里捧着一束鲜花。是现在另一位优秀女演员孙俪,刚刚拜访她送的。
虽是已到耄耋之年,王丹凤却依然妆容艳丽,风采依旧。一点也不像90多岁的老人。
不愧是周总理钦点的“新中国二十二大明星”之一。
一
王丹凤,原名王玉凤,出生于上海,是50年代中国著名的女演员。在踏入演艺圈后,改为艺名王丹凤。
王丹凤生得极为漂亮,且容貌与当代红星周旋相似,出道后就被冠上了“小周旋”的称号。在荧幕里,她那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总像是在和你隔空对话。
连张爱玲都忍不住在书信集里称赞她:“宁波人漂亮的多,如王丹凤”。
王丹凤对电影的痴迷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在她还小的时候,父母便经常带她去看戏。她看着台上千姿百态的角色,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剧情里,心里隐隐有个声音在呼喊。
等到十几岁时,王丹凤就会自己去找电影看,经常一看就是一下午。她看过各类各样的电影,她对电影的痴迷程度,高到几乎所有亲友都熟知她这个爱好。
王丹凤的邻居兼好友舒丽娟正好是一位演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舒丽娟就带她去了电影公司参观。
当时的王丹凤才十七岁,站在片场东瞅瞅西瞅瞅,模样漂亮灵动,当时拍戏的导演朱石麟看到她长相出众,便想让她在电影《家》中扮一个丫鬟试试。
第一次接触演戏的王丹凤是又害怕又兴奋,虽然年幼的她紧张地连话都不敢跟导演说,但舒丽娟热心地向导演推荐道:“她很喜欢看电影的,她很想当演员。”
王丹凤羞红了脸,但面对梦想就在眼前的诱惑,她还是鼓足了勇气上了镜头,因戏份也比较简单,算是很顺利地拍摄成功了。
朱石麟导演对这个有灵气的小姑娘很有好感,便有意与她签约三年,看看她能有什么发展,他还教导她要多看电影,多看小说,去了解各色各样的人物角色。
在演戏之初,朱石麟算是王丹凤的启蒙老师了。
王丹凤得此机会,心里感激不已。她知道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她不能放过,她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离她的梦想更近一步。
签约之后,她经常去电影厂看其他的演员拍戏,当时红的演员有陈云裳,顾兰君等,在他们拍戏的时候,王丹凤就躲在幕布后面偷偷观察。
从王丹凤对电影的这份执着可以看出,虽然她表面是个内向害羞的女娃娃,但内心深处其实是很有傲性、韧性的,她从来不会甘于躲在幕后。
随着一天天的练习过去,王丹凤心里的渴望愈来愈深,心里埋下多年的那颗种子正在急不可耐地破土而出。
二
功夫不负有心人,1941年,王丹凤得偿所愿地以女主角的身份主演了剧情片《新渔光曲》,在剧中她扮演一位受尽剥削、欺凌而又贫穷、善良的渔家姑娘。
王丹凤在回忆起这部电影时,她直言压力很大。因为拍上一部的女主角是另一位很成功的女演员王人美,当时还是新人的她接演续集,心里难免有些慌张。但朱石麟导演以及《新渔光曲》的导演屠光启都十分耐心地教导她,最后影片大获成功,王丹凤一夜蹿红,数不胜数的称赞、名号向她涌来,王丹凤成为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新生代女演员。
但王丹凤并没有被一夜爆红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在从一个小丫鬟变成大明星的蜕变后,她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变化,她依旧每日踩着脚踏车去电影厂拍戏,依旧习惯蹲在幕布后观察其他演员演戏。
除了有韧性之外,王丹凤还很有耐性。她不因默默无闻而丧气,也不因名声大噪而自满。而是在梦想与现实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做一个她要做的理想演员。
在追逐梦想的道路,王丹凤选择脱下令人沉重的头衔,不去注视周围闪耀的聚光灯,而是坚定地向着远方跑去。
王丹凤在荧幕与生活里不断锤炼自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1944年,王丹凤在周旋、袁美云主演的《红楼梦》中扮演薛宝钗一角。起初接到这个角色时,王丹凤吓了一大跳,因为周旋和袁美云是当时最红的两位女演员,导演要她与这两人演对手戏,着实是十分幸运又十分有压力了。
但王丹凤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她抓住这次难得与一线演员合作的机会,化压力为动力,虚心向两位前辈学习。在两个多月里,她日夜不息,暗自砥砺,她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每次都要练到像是把台词吃进嘴巴里嚼碎的地步才肯上镜。
艺人、艺人,就是要有异于常人的地方。
此等决心与毅力确实令人敬佩。
王丹凤食髓知味,除了演绎不同角色带来的新鲜感,演戏过程中体验不同人生命运的感受也让她更加热爱这个职业。
心里有火,眼中有光,王丹凤疾步着,奔跑着,她在她自己都没有察觉的同时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
王丹凤不仅有异于常人的强大意志,更有“撸起袖子就是干”的冲劲。
从1941年到1947年里,王丹凤接连拍了二十多部电影,是同年里拍戏数量最多的女演员。王丹凤蹿红的速度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1948年,王丹凤受到香港著名导演张善坤邀请拍戏,于是在妈妈陪同下,王丹凤远赴香港发展。
王丹凤在香港拍了几部戏都是担任女主,其中包括《瑶池鸳鸯》的祝英台、《锦绣天堂》的赵守贞等。解放后,王丹凤才回到了上海发展。
在香港拍戏的几年,她学习到了许多内地没有过的电影知识,这也为她后来的电影拍摄留下了很多经验。
三
我一生只爱一个人
“如果说王丹凤的电影生涯是一段传奇,那么她的爱情同样是一段佳话。”荧幕里的王丹凤,扮演的大多是悲剧人物。在荧幕外的王丹凤,却有着一段长久的动人爱情和一个美满的家庭。
王丹凤人生中交的第一个男朋友就是柳和清,这既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
“我先生很好的,所以别的人我不太喜欢。”在接受采访时,她笑盈盈地说着。
在电影中,王丹凤饰演过几十种性格各异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王丹凤却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不拍戏的时候只喜欢自己呆在家里,不喜与别人交际。
而王丹凤还在犹豫着“考察”柳和清的时候,柳和清一直在默默等待。他知道王丹凤在害怕什么,他想让她全身心地相信他,所以他没有急于求成,而是以极致的温柔和真诚的爱来回应王丹凤。
1951年1月1日,恋爱五年的王丹凤与柳和清终于迈入婚姻的殿堂,这则消息一时之间轰动了大半个演艺圈和上流圈,各界名流齐聚,媒体们也都争相报道这个隆重非凡的婚礼。
婚后,王丹凤先后生育了三个女儿。1956年,王丹凤重返影坛。
摘掉角色的面具,王丹凤的婚姻如她本人一样简单朴实,虽平淡却长久。
四
有了过日子的实感后,王丹凤接的角色更多倾向于有质感有磨砺的独立女性角色,而在塑造着角色的同时她也在塑造着更好的自己。
王丹凤在演戏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她格外喜欢演悲剧,她认为悲剧能够更好地演出人性的复杂与现实的残酷。
1956年,王丹凤在《家》中扮演封建大家族中命运卑贱的丫鬟鸣凤,这个角色虽不是主角,却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王丹凤对于鸣凤从天真烂漫、憧憬爱情到被逼无奈,含恨自尽的转变拿捏得十分到位。
在一部部电影的洗练中,在一天天重复的砥砺中,王丹凤不断更新着自己对演员、对人生的提问能力。
她也在每一部新的影片中重新认识人生,重新认识自己。
除了偏爱悲剧,王丹凤的艺术追求还体现在对角色的负责、认真。在《护士日记》里,为了贴近角色,她专门去上海的广慈医院生活了一个多月,与那些真实工作的护士朝夕相处,模仿她们打针、护理的手法,这才有了片中不畏艰苦、积极向上的新中国第一代女护士简素华这个经典角色。
而在这部电影中红遍大江南北的插曲《小燕子》,原本是要邀请女高音演唱,但王丹凤认为一个普通护士唱得太好反而没有真实感,最后选择了亲自演唱,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段旋律也成了经久不衰的经典。
晚年,王丹凤又主演了古装爱情片《桃花扇》,之后由于该片在十年浩荡里被批判为“毒草”,王丹凤被牵连不得已暂时离开影坛,并被发配至奉贤高校劳作,与农民一起插秧,与厂工一起缝纫,生活贫困艰苦。
王丹凤一时从巅峰跌落至谷底,从人人追捧的大明星到与农民一同劳作的落差,让她内心有些摇晃。但王丹凤却从未抱怨,她可以走红毯,也可以踩秧田;可以披华服,也可以穿麻衣;可以执酒盏,也可以挑扁担;但她,不可以放弃自己。王丹凤是聪明且理智的,她迅速地辨清了现状,然后把情绪埋进心底,听话地配合所有的要求,这也让她最后能得以平安地归来。
对于王丹凤来说,这些磨练与经历会成为她以后演绎角色的素材库,却绝不会成为阻碍她演艺之路的绊脚石。
十年浩荡后,王丹凤回到影坛。1980年,王丹凤最终以《玉色蝴蝶》中与中国留学生相爱的日本学者竹内君代一角告别影坛。
息影后的王丹凤选择与先生隐居在上海,鲜少出面。晚年的王丹凤褪去一身荣耀,清闲自在地享受着与丈夫甜蜜、闲适的二人时光。
王丹凤告别影坛花了几十年,足以说明她是如此热爱着这份职业。而在该放手的时候她又能果断地放手,回到生活本身。
不得不说,王丹凤确实是一个美貌又智慧的一个女人。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018年5月,这位风华绝代的美人终是化成了自由的燕子,飞入了天堂。
王丹凤为戏而生,不负芳华,极致追求,演尽繁华。
“浪花滚滚是你的江湖,潮起潮落,为你一直如赤子般澎湃。”王丹凤用自己的方式谱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电影传奇,江湖人生,只留看客还在为她黯然神伤。
文|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