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天仅收450万,《射雕》香港即将退市,徐克被本土观众抛弃了
即便徐克这位大名鼎鼎的导演出手,也无法扭转局面,神仙阵容的电影一旦变成追求流量的赌博,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大导演徐克,昔日香港影坛的风云人物,未曾料到其执导的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票房会惨败至此。
内地票房大幅下滑后,中国香港本土电影市场同样岌岌可危,正面临退市的风险。
为何集结了金庸经典、徐克武侠招牌及顶流明星肖战的电影,上映后不久便失去观众青睐,成为被遗弃之作?
内地观众将该电影视为烂片,予以严厉批评,而在此之前,徐克在香港也早已失去了本土观众的青睐。
《射雕英雄传》在香港上映后,票房成绩亮眼,吸引了大量观众走进影院,充分展现了该片的魅力和市场号召力。
2025年春节档期,本应是徐克大展身手、重现武侠风采的关键时刻。
他的新电影《射雕》在内地预售时,票房高达3.5个,跃居中国影史预售榜第六。按常理,只要影片质量尚可,冲击20个票房应不在话下。
不过,这场热闹的狂欢在首映次日就突然结束,原因是同期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大卖,迅速占据了市场。
同时,这部电影在香港市场也遭受了沉重打击。
香港票房数据显示,《射雕》上映首日票房仅71.2万港元,远低于同期的本土喜剧《祥赌必赢》(133.4万港元)以及古天乐主演的贺岁喜剧《临时决斗》(225.4万港元)。
2月12日,《美国队长4》首映后,已上映15天的《射雕》单日票房大跌,仅收7866美元,约合人民币5.6万,远低于同期的《封神第二部》。
2月13日,香港单日票房排名公布,位居前列的三部电影分别是《美国队长4》、《唐探1900》以及《封神第二部》。
《美国队长4》上映次日,依然稳居榜首,单日票房高达117万港元。随后,陈思诚的《唐探1900》香港首映,斩获30.4万港元,位居第二。《封神第二部》再获9万港元,排名第三。
《射雕》单日票房已跌至2.8万港元,排名第十。算上之前的60.3万美元,上映16天来,香港总票房仅为450万港元。
关键的是,《射雕》在香港的院线放映已大幅减少到仅26家,预示着该片即将退出香港市场,其本土院线票房也已基本稳定在约450万的水平。
《射雕英雄传》第二版即将停止发行。
有人认为香港电影市场狭小,不值得关注。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香港本土电影呈现出复苏趋势。
2022到2024年间,香港华语电影票房前五名被重新洗牌,依次是《最佳拍档之依然爱你》《未来战士:战纪启程》《围城九龙城寨》《犀利律师》以及《地狱突围者》。
2024年末,黄子华的电影《破地狱》在香港狂揽1.6个港元票房。这一数据确凿表明,香港电影市场已明显回暖,观众重新回归影院,热情高涨。
对比徐克执导的《射雕》仅收获450万票房,显而易见,这部电影已失去香港观众的青睐。
《射雕》即将下架,这是市场决定的结果。
市场表现决定电影能否长远发展。如果上座率不佳,排片就会减少,被优质影片取代。例如,今年的《哪吒2》就因市场表现不佳而受到影响。
市场是公正的评判者,电影若失去观众支持,退场便无可避免。《哪吒2》票房破百个,证明了好作品无需多言,实力自会证明一切。
三、《射雕英雄传》电影票房惨淡,主要问题出在徐克身上,他需承担主要责任。
《射雕》品质欠佳,主要问题在于剧本结构,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情节安排欠妥,二是角色设定不够丰满,三是主题表达不够深刻。
徐克的讲故事能力明显减弱了,不再像以往那样出色。
近年来,王晶、徐克等香港导演频繁改编金庸作品,却屡出烂片,让观众失去耐心。网友讽刺道:他们想靠金庸的名字捞金,但香港观众早已识破这种伎俩。
《射雕》里,金庸原本宏大的家国情感被缩减为一段段你追我赶的情节,更令人意外的是,还加入了郭靖、黄蓉与华筝之间复杂的三角恋爱关系。
许多重要情节被简略提及,徐克在影片开头竟大量使用旁白。优秀的电影,镜头就能讲清故事,旁白泛滥往往意味着叙事能力欠佳。
电影试图快速概览金庸百万字小说,却因贪多嚼不烂,叙事变得杂乱无章,难以完整呈现原著精髓。
1983版TVB《射雕》用59集深入展现角色成长,相比之下,徐克的叙事方式过于紧凑,显得对这部经典IP的处理不够细致,有些简单粗暴。
金庸曾激动地表明态度,说以后他的作品绝不会再让对方触碰,这其中的缘由不难理解。
徐克将武侠片进行了大胆创新,融入了丰富的特效元素,使其呈现出了玄幻风格,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武侠电影表现形式。
徐克凭借《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系列开创了玄幻武侠风,在《射雕》里,他将这一风格发挥到极致,郭靖与欧阳锋的对决,通过炫酷的武术设计和特效光环精彩呈现。
光波对战常在网络大电影中出现,例如谢苗主演的《齐天大圣》和孙耀威的《捉仙记》,这些影片都巧妙融入了光波对决的特效场景。
请注意,这可是武侠电影。
香港观众原本期待徐克带来的是真刀真枪的硬派武侠,但《射雕》中的武侠打斗美学却完全缺失,未能满足他们对硬桥硬马功夫片的期望。
整体来看,它的情节模式与肖战主演的《诛仙》颇为相似,走的是同一条路线。
第三点,要说的是徐克的非凡创造力,以及施南生未能参与的现状。徐克持续展现出惊人的创新力,而施南生的缺席也令人颇为注意。
从《狄仁杰》系列到《射雕》,徐克的创意似乎遇到了瓶颈,越来越依靠华丽特效,却忽略了故事本质的精雕细琢,导致作品内核显得薄弱。
年轻观众追求的是深入心灵的观影感受和情感共振,然而《射雕》却拘泥于传统美学,还加入了玄幻网游般的视觉元素,显得不够新颖。
这种视听创作手法已显老套笨重。相比之下,《哪吒2》凭借精良的动画制作和创新的叙事方式,成功吸引了众多影迷的关注。
《射雕》虽斥资5个,但成品质量却遭诟病,不及网络大电影。场景设计无新意,武术戏呆板像PPT,服装道具也显得廉价,塑料感重。
观众对徐克的高投入却换来低产出的现象感到疑惑,纷纷猜测他是否没有认真对待工作,只是草草了事。
讽刺的是,电影想靠大侠应为国为民的道理感动大汗和观众,但这与金庸笔下的家国情感南辕北辙,毫无关联。
郭靖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侠义行为,树立了大侠典范,心系国家百姓的形象。单靠喊口号或在镜头前夸夸其谈,是远远不够的。
徐克电影品质大幅下降,这或许与施南生的离开有一定关联。
施南生作为徐克的前妻及重要创作伙伴,担任制片人期间严谨管理项目,确保高质量产出,例如刘德华与刘嘉玲主演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分开后,徐克的作品质量大幅下降,《奇门遁甲》和《射雕》相继失败。显然,失去了监制施南生的指导,徐克陷入了创作重复,难以突破。
香港观众原本期待看到的是他作为创作型导演的锋芒,而非商业制作上的墨守成规,可惜,他已不再是从前那个颠覆传统的《笑傲江湖》导演了。
现今,电影市场已大变样,不再是靠随意敷衍、粗制滥造就能轻松收获高票房的时期了。
由于上述三个原因,《射雕英雄传》电影票房惨淡,徐克作为主要责任人难辞其咎。
四、徐克在创作中几乎未对肖战的形象进行大幅改动,保留了其原本的特色。
香港无疑是徐克的创作基地,这里对他来说意义重大,是他电影梦想起航的地方。
观众对《射雕》的热情减退,其实更多反映的是对徐克导演的一种疏离,而非单纯地对这部作品失去了兴趣。
徐克究竟是何方神圣?
徐克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武侠大师,他凭借《笑傲江湖》《新龙门客栈》《黄飞鸿》等杰作,成功捧红了林青霞、王祖贤、张曼玉等众多女星,使她们成为影坛传奇。
1980到1990年间,徐克成功的关键是重塑演员。他精于发现演员的隐藏特质,并大胆改变他们的既定形象,从而创造新的演绎可能。
林青霞从琼瑶剧中的清纯玉女形象,成功转型为《笑傲江湖》里人别难辨的东方不败,这一转变让她成为了华语电影史上最具突破人的角色之一。
王祖贤在《倩女幽魂》里饰演的聂小倩,凭借哀婉迷人的风采,为蒲松龄原著中的小倩一角赋予了全新内涵。
张曼玉在《新龙门客栈》里扮演的金镶玉,既泼辣又不失万种风情,这一角色让她成功摆脱了之前被人视为花瓶的形象。
在《黄飞鸿》里,李连杰扎着马步向你示意。徐克导演助力李连杰,让他成功转型,从单纯的武打明星成长为演技深厚的功夫演员。
可现在怎么样了?一切都已大不相同,过往的情景仿佛随风而去,留下的只有清晰的思路与确切的事实,令人不得不重新审视眼前的局面。
以编剧汪海林的深刻评价为例。他的点评直击要害,语言犀利且条理清晰,能够精准地指出问题的核心所在。
这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击这场失败的根源。当导演的艺术追求被资本和流量所左右,艺术与商业的天平便彻底失衡。
肖战作为流量明星,无疑具有两面人,既是热门焦点,也伴随着争议风险。
影评人直言不讳:粉丝热情预售,却把路人劝退,导致影片成了粉丝专属。普通观众因对流量明星的反感,纷纷选择避开这部电影。
肖战作为顶流,是《射雕》前期宣传的关键。在内地,粉丝通过集体购票等方式让预售冲进影史前六,但这种策略在香港是否能奏效,仍是个未知数。
上世纪九十年代,香港观众已见过刘德华、郭富城、张学友、黎明等巨星风采,若将肖战带去香港宣传,恐怕难以引起太大反响。
此外,这部电影里,徐克并未给肖战带来新角色塑造,肖战的表现仿佛直接从《诛仙》剧组穿越而来,他的参与并未展现出演技上的显著提升。
香港观众对肖战饰演的郭靖反应冷淡,因为他们更偏爱传统港剧风格的金庸角色,如83版《射雕》,对内地流量明星的接纳程度相对较低。
此外,肖战粉丝经济的数据虚高在香港难以立足,院线经理更关注电影本身的魅力,说白了,就是剧本质量要过硬才行。
《射雕》电影票房惨淡,标志着这次导演与资本联手尝试的创新彻底失败。
五、结尾:武侠时代落幕,徐克将如何规划未来道路?
在这种思维下,《射雕》变成了一场大冒险,它赌的是点击量、热门IP和炫酷特效,却偏偏忽略了观众真正的喜好与需求。
《射雕》的失败给徐克敲了警钟,也让吴京担忧不已。他投资的武侠巨制《镖人》是否会步《射雕》后尘,面临口碑票房双重失利?
武侠是否真的已消逝,还是说,现今缺乏能够深深触动人心的武侠佳作?
徐克凭借《蝶变》颠覆了传统武侠,又在《智取威虎山》中证实,主旋律影片同样能展现商业武侠的大气与韵味。
现在,75岁的他若想再次赢得尊重,可能需要一次全面的蜕变。网友建议,与其在过气的热潮中挣扎,不如专心打磨剧本,重拾对电影的热爱与初心。
流量热潮退去,情怀不再支撑,导演若不正视创作困境,将无法赢得观众,最终被市场淘汰。
武侠电影注定会成为香港电影辉煌时期的落幕之作,标志着那个时代最终缓缓拉上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