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烂得像混子,《陌上又花开》一群神仙里混进仨败笔,真招人嫌
《观众的眼睛不容糊弄:从<陌上又花开>看演员与演技的边界》
-这年头,演员拼的是啥?-有人说是颜值,有人说是流量,还有人说是运气。
但真要问起大部分观众的心声,那答案一定是-演技-。
没演技的演员,就像一顿没盐的饭,看着再花哨,吃起来也难以下咽。
最近热播的《陌上又花开》就把这个问题血淋淋地摆在了台面上——老戏骨稳得像泰山,几个年轻演员却演得像小孩儿过家家。
这戏,光从阵容上看本该是精品,结果因为几颗-老鼠屎-,让不少观众看得直皱眉头。
有人可能会问,这么一部剧,究竟出了啥问题?其实问题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很典型,那就是-实力与浮躁之间的较量-。
过去的观众看剧,看的是故事、情感和演员的真诚;如今的观众看剧,却常常被一张张精致的脸和一堆堆流量噱头塞得头皮发麻。
可惜的是,《陌上又花开》也没能逃过这个陷阱。
剧里的老戏骨,像徐成林和朱海军这样的演员,那是真正的-戏骨-级别。
随便站在那里,眼神一动、一句台词一出口,就能让观众入戏。
尤其是徐成林,那种沉稳的气质和细腻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
他们的演技,就像一坛酿了几十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儿。
但再好的老酒,也架不住旁边有人往里兑水。
剧中几位年轻演员,演技的糟糕程度简直让人怀疑,导演是不是随便在路边拉了几个路人来凑数。
其中马藜的表现可以说是最让人无语的。
角色设定是一个村干部,应该有点威严,有点气场,结果她的表演却像个小孩儿过家家,完全没法让人信服。
尤其是在修路的戏份里,其他人忙得灰头土脸,她倒是一副精致妆容,连汗珠都不肯多出一滴。
观众能不出戏吗?这就好比你去吃饭,点了一碗农家土鸡汤,结果端上来一看,全是摆拍的样子货,连鸡肉味儿都没闻到。
再看蒋方婷,她的问题更是出在细节上。
90年代的农村姑娘,干着重体力活,结果她的空气刘海却连一根头发都不带乱的。
这种造型上的不合理,直接拉低了角色的可信度。
更别提她在几场情绪戏里的表现,喊是喊得声嘶力竭,可就是让人感觉不到真情实感。
观众看着只能尴尬地笑,心想:这不是演戏,这是背台词吧?
铁政的表演就更不用说了,简直是一成不变的表情模板。
皱眉、瞪眼、张嘴,这三板斧用得是炉火纯青,但也仅限于此了。
看到他,我总会联想到那些年被-面瘫演技-支配的恐惧。
这样的表演,不仅没法让人入戏,反而让人忍不住吐槽:-这哥们儿是卡带了吗?-
其实问题的核心,不仅仅在于演员个人的表现,还有整个行业的浮躁氛围。
现在的年轻演员,很多人靠着颜值和流量就能拿到好资源,但他们却缺乏一种对表演的敬畏感。
有人说,演技是可以慢慢磨出来的,可问题是,有些人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去磨。
拿着不菲的片酬,却交出一份敷衍了事的作品,这不仅对不起观众,也对不起他们自己。
观众不是傻子,谁的演技好,谁在混日子,一眼就能看出来。
而且别以为观众只会骂几句就算了,真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他们会用遥控器和流量数据狠狠地投票。
娱乐圈是个残酷的地方,观众的容忍度远比想象中低。
一部剧可以靠流量火一时,但要想被记住,靠的还是扎扎实实的内容和表演。
《陌上又花开》也并不是全军覆没。
尽管有几个败笔,但整体来看剧情还是有吸引力的,老戏骨们的表现更是一大亮点。
只这种-神仙阵容混进败笔-的情况,也给整个影视行业提了个醒。
演员的演技,不是随便糊弄就能过关的。
长得好看是优势,但绝对不是躺平的理由。
真正的好演员,不是靠脸吃饭的,而是靠演技、靠真诚去打动观众。
想对那些年轻演员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你们有颜值,有资源,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千万别让这些优势变成了你们懒惰的借口。
演戏是个苦活,只有真正用心去打磨,才能在观众心中留下印象。
别等到哪一天,连自己都觉得对不起这个职业,那时候再后悔就晚了。
也希望导演、编剧们在选角的时候,能多一些谨慎,少一些功利心。
给真正有实力的演员机会,而不是一味地追逐流量。
因为观众想看的,从来都是真正的好戏,而不是一场场浮夸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