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娜:花瓶,怨妇,刻薄,吃里扒外,死了还给王室惹麻烦

2025-02-2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戴安娜的世纪婚礼

1981年7月29日,伦敦街头沸腾了,白金汉宫外早早挤满了前来观看盛况的民众,数十万面小国旗随着欢呼声挥舞,整个城市仿佛沉浸在一场童话梦境中。这一天,只有20岁的戴安娜%ub7斯宾塞与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在圣保罗大教堂步入婚姻的殿堂。婚礼之盛大,早在准备阶段就成为世界热点。婚礼的花费高达3000万英镑,从教堂的布置到婚礼车队的规划,每一个细节都堪称奢华。全球有74个国家的电视台进行实时直播,据统计,约7.5亿人守在屏幕前见证这场世纪婚礼的每一帧画面。

典礼当天,戴安娜身着一袭由大卫与伊丽莎白%ub7埃马纽尔夫妇设计的象牙白婚纱缓步走入教堂,她头上的钻石王冠,以及长达7.6米的丝绸婚纱拖尾成为永久经典。婚纱上手工缝制了超过1万颗珍珠,加上蕾丝与褶边设计,俨然是一件艺术品。人们似乎看到了童话中灰姑娘的形象,少女戴安娜从一个普通贵族小姐成为“未来的王后”,万众瞩目。教堂内响起了管风琴雄壮的旋律,80多位主礼牧师庄严肃立,而婚礼的证婚人是坎特伯雷大主教。他们在戒指的交换和誓言中将彼此的未来紧紧捆绑在一起,而在教堂外,60多万热情的围观者见证着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整场婚礼共有超过3500名宾客出席,其中不乏来自全世界的王室成员、政要与名流。英国王室甚至特别用22辆马车组建婚礼车队,这些装饰华丽的四轮马车,再加上沿途鸣放的皇家礼炮,构筑了一幅盛世画卷。按照传统,戴安娜与查尔斯婚礼后的第一次公众亮相是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当查尔斯低头亲吻戴安娜时,围观的人群发出海啸般的欢呼声,这一镜头至今仍被反复播放。

从分居到婚姻解体

婚礼虽然如梦如幻,但现实的婚姻生活并未持续很久。戴安娜与查尔斯的婚姻表面上依然光鲜,但暗流涌动。从婚姻初期,戴安娜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孤独。时任英俊又活跃的威尔士王妃迅速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查尔斯王子却始终对这段关系表现出冷淡的态度。戴安娜多次暗示自己在进入王室后备受情感忽视,甚至一段时间开始患上暴食症。她后来说过:“婚姻里我感到孤立无援。”

1992年的爆炸性消息彻底将他们的关系暴露在公众面前。那一年,英国首相梅杰在议会中正式宣布查尔斯和戴安娜分居。婚姻的裂痕终于难以掩盖,外界震惊而又热烈地讨论着这对“银幕上的完美夫妻”为什么走到今天这一步。英国《太阳报》以“破碎王冠”为次日的头条,赫然的标题似乎昭示着君主制形象的动摇。紧随其后的,是长达数年的媒体狂热追踪。

更令人震惊的是1994年,查尔斯王子在电视纪录片中亲口承认了自己与卡米拉%ub7帕克-鲍尔斯的婚外情。1995年,戴安娜在BBC《广角镜》节目中接受了一次轰动性的专访,她直言:“我们的婚姻里有三个人,这有点拥挤。”她不仅首度就婚姻问题发声,还首次披露自己多年来应对精神压力患上暴食症和抑郁症的真相。这段访谈一经播出,吸引了2300万人次观看,成为1990年代英国最受关注的电视节目之一。甚至英国议会也开始讨论王室存在的问题,戴安娜直白的言辞被《泰晤士报》敲定为“戳破君主制神秘感”的那一刻。

两人的婚姻最终难以为继。1996年8月28日,戴安娜和查尔斯正式离婚。这一天,结束了他们15年的婚姻。虽然戴安娜失去了“殿下”这一称谓,但“威尔士王妃”的头衔仍然保留着。

慈善事业

戴安娜个人生活的波折并没有让她停下脚步,反而让她逐渐将目光聚焦在慈善事业上。她用实际行动,将自己的身份转化为推动社会改变的力量。她的慈善活动涵盖多个领域,但最为人们熟悉的,莫过于她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尤其是艾滋病患者、地雷受害者和无家可归者。

1997年1月,戴安娜亲赴非洲安哥拉的雷区,参与反地雷行动。这趟旅程可谓是她个人慈善事业中的里程碑。她身穿厚厚的防护服,戴上头盔,勇敢地走过未排雷区域。她的这一举动震撼人心,大量传递影像记录了她穿越雷区的瞬间,很快传遍了全世界。

不过,她的这一举动也引来了不少批评声。英国国防部站出来指责这种行为“缺乏专业性”,有人甚至评论她是在“表演”,将复杂的地雷清除问题过于简化。而部分媒体,也开始质疑她是否利用慈善作为增强个人公关的一部分。但面对这些负面声音,戴安娜始终默默坚持,真正让她回答这些质疑的是事实本身。几个月后,戴安娜参与的反地雷活动引发了巨大的国际反响。她的曝光促成了1997年《渥太华条约》的签订,这一重要条约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禁止地雷运动。

同年夏天,戴安娜通过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拍卖了79件礼服,为多个慈善机构筹集了325万美元的巨额善款。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改善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生活,同时也希望传递一种“物尽其用”的观念。部分买家在获得戴安娜的礼服后立即转售牟利,这种“把慈善变为商业”的行为引发了社会舆论的新一轮争议。

巴黎车祸

1997年夏天,结束了身为王室成员身份的戴安娜,正积极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尽管离婚后的自由为她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开心,但也伴随着无尽的媒体跟踪。这个夏天,她与埃及富豪之子多迪%ub7法耶兹的关系成为新闻头条的主角。

1997年8月30日晚,戴安娜与多迪从巴黎的丽兹酒店准备出发返回法耶兹家族的私人住所。他们乘坐的一辆奔驰轿车,为了甩掉紧追不舍的狗仔队,选择了一条偏僻的路线。然而,在穿越阿尔玛桥隧道时,司机因超速驾驶失控,车辆撞上了隧道的柱子,造成了惨烈的车祸。多迪当场死亡,而戴安娜在被送往医院后因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车祸发生后,媒体对戴安娜的死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报道,有记者甚至在车祸现场拍摄受伤的戴安娜,而非参与救援。而这些照片迅速流入黑市交易,每张售价高达5万英镑,挑动了全社会对狗仔文化的愤怒与抗议。

与此同时,白金汉宫的应对也饱受诟病。车祸发生整整五小时后,王室才发布声明,缺乏及时而强有力的反应使得公众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一时间,英国各地聚集的大批民众纷纷前往王室驻地献花哀悼,并对王室内部的冷处理方式表示愤怒。一些哀悼者甚至开始公开批评王室对戴安娜的冷漠态度。

陨落后的回响

1997年,在戴安娜的葬礼上,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年少稚嫩的身影依然让人记忆犹新。2017年,正值戴安娜逝世20周年,威廉和哈里王子联合拍摄了纪录片《我们母亲:她的生命与遗产》(*Our Mother:Her Life and Legacy*),通过他们的视角再次将外界带入戴安娜的世界。

其中,哈里王子坦言母亲的离世对他心理健康影响深远,甚至用了多年时间来与这一创伤和解。他还提到了妻子梅根在王室面临压力的经历,并对比道:“母亲若还在世,绝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到了2025年,戴安娜的60岁冥诞又一次将公众的记忆拉回到她的一生。为了纪念这位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女性,伦敦肯辛顿宫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宫殿外墙特别投影了戴安娜不同人生阶段的影像:从她初入王室的那个羞涩的女孩,到后来面对全球镜头依然散发自信魅力的模样,每一帧画面都拉近了她与民众的距离。

在文化和社会历史的语境中,戴安娜成为了一个符号:她不仅是王室传统眼中的“破坏者”,也是许多人心目中的“英伦玫瑰”。她用自己的微笑、优雅、行动和脆弱,重新界定了现代女性可以如何面对时代、面对自己,甚至在挑战体制的同时依然保有柔情。认可她的,人们称她为“人们的王妃”(The People&aposs Princess);批评她的,认为她太过情绪化、不够符合传统王室的“模板”。然而,无论正面还是负面评论,都无法否认戴安娜对时代的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1]戴安娜王妃的车祸[J].影像视觉,2009,10(6):10-10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