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火爆全国,尴尬停播收场,快乐大本营经历了什么?
在大众的记忆中,快乐大本营一直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作为一档陪伴观众长达24年的综艺,其停播的消息曾一度冲上热搜,引发热议。快乐大本营承载着无数人的童年回忆。在节目最火爆的时候,黄牛票甚至能被炒到好几万一张。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曾是它的忠实观众,巅峰时期,仅靠这一个节目,湖南卫视一年就能收获好几个亿的收入。
然而它的衰落,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不仅仅是节目本身不好看,更是传统电视台整体衰落的一个缩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档国民综艺的沉浮史。
在网络、手机、影院尚未普及的年代,电视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每到暑假,电视上反复播放的《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虽然经典但也让观众有些审美疲劳。这时,快乐大本营的出现,就像一股清新的风,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
节目不仅能让观众看到明星,还能看到他们放下偶像包袱,与主持人一起玩游戏、唠八卦、分享心里话,让观众看得开心又放松。这种创新的节目形式,在当时的中国电视节目中是非常超前的。
快乐大本营和湖南卫视都诞生于1997年。那时,国内电视台主要以播新闻、承担社会责任为主,综艺节目并不多。尽管很多电视台知道观众想看不同的内容,但都不敢轻易尝试,尤其是地方电视台,害怕搞娱乐节目会承担责任。而湖南卫视的台长魏文彬却敢于打破常规,将在湖南经视试验过的娱乐类节目移植到卫视台,以游戏和娱乐为核心的快乐大本营就此诞生。
节目启用年仅21岁的李湘作为第一位主持人,这一决定十分冒险。但正如制片人汪炳文所说,节目组想用新人,摆脱条条框框的约束,追求大胆创新。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刚开播的快乐大本营就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
随着何炅、维嘉等新人的加入,节目逐渐成型,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快乐大本营模式。每期邀请明星嘉宾,主持人一边进行轻松愉快的访谈,一边与嘉宾玩各种趣味游戏。这些游戏在现在看来或许有些幼稚,但在当时却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很快,快乐大本营就成功出圈,成为地方综艺的佼佼者。开播两三年后,在很多省市的收视份额都能达到30%以上。2000年,以62分钟的人均收视时长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地方娱乐节目,此后十年,在娱乐节目中的榜首位置基本未曾动摇。
2000年初,很多电视台一年的招商金额还不到2亿元,而快乐大本营一档节目每年就能为湖南卫视带来好几千万的广告收益。它的成功为湖南卫视打造更多娱乐节目奠定了基础。2004年,湖南卫视启动“快乐中国”战略,决心打造电视娱乐品牌,随后推出了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热门综艺。
2005年,湖南卫视举办“闪亮新主播”主持人选秀,一开始宣称要换掉快本的谢娜和维嘉,让观众投票决定,选秀结束后却又宣布新老主持都留下,成功炒热了话题,还选出了杜海涛、吴昕,与何炅、维嘉、谢娜组成了“快乐家族”。
从这一年开始,快乐大本营逐渐从游戏类娱乐综艺转变为通告综艺,成为宣传期、上升期明星艺人曝光的重要舞台,当时业内甚至有“谁上快本谁就火”的说法。明星和节目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让快乐大本营和湖南卫视风光无限。
2009年,湖南卫视月收视率超过央视,位列全国第一,单频道广告收入突破20亿,仅次于央视一套,这是湖南卫视和快乐大本营的巅峰时期,也开启了地方电视台和综艺节目的黄金时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快乐大本营的口碑和影响力开始逐渐下滑。2010年后,湖南卫视利用快乐家族的国民度进行商业变现,推出家族专辑、组团拍电影等,这一系列操作虽然带来了经济效益,但也让快乐家族的口碑发生了微妙变化,部分网友认为他们过于商业化,不再纯粹。
作为快乐家族的主阵地,快乐大本营也开始受到质疑,网友觉得节目请明星只是为了宣传,全场尬聊,而且嘉宾有时根本不认识,失去了往日的味道。很多观众从2012年开始不再观看快本。
快乐大本营的衰落,除了自身问题,也与时代的变化密切相关。2014年之后,网络平台迅速崛起,网剧、网综成为市场和资本的新宠。观众坐在电视机前的时间越来越少,更多地转向手机和电脑。
面对这种变化,湖南广电许多优秀的电视制作人纷纷离开,投身互联网,如《爸爸去哪儿》的导演谢涤葵、选秀教母龙丹妮等,快乐家族成员也将更多精力放在网络上。这些人才在网络平台上如鱼得水,参与创作了多个爆款节目。
网络综艺的走红和人才流失,对电视台和快乐大本营等老牌综艺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的快乐大本营,自身节目质量下滑,而网络上精彩节目越来越多,观众自然不再愿意守着电视看无聊的尬聊。
从2014年开始,快乐大本营的口碑和影响力每况愈下,搜索指数一路下滑,全网热度持续走低,在与其他电视台综艺竞争时也常常处于劣势,获得同时段收视率第一的次数越来越少。2018年,在网络综艺全面崛起的背景下,快乐大本营的招商金额大幅下降,仅为2.2亿,比上一年减少了2亿。不仅是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非诚勿扰》等曾经火爆的电视综艺,也在网络的冲击下逐渐走下坡路。
为了自救,快乐大本营尝试给主持人阵容增添新鲜血液,邀请更多流量明星上节目。但每次增加新人,都会遭到老粉丝的反对,很多观众认为即使自己不看了,也不希望节目随意改变主持阵容。而与流量明星绑定,虽然能在嘉宾流量大时带来热度,但一旦嘉宾咖位不够、流量不行,不仅无法吸引饭圈路人,还会让电视观众中的中年人感到陌生,导致观众流失。
后来,快乐大本营还爆出主持人收受粉丝礼物并在闲鱼上售卖的事件,这一事件演变成饭圈内部的较量,粉丝为让爱豆上节目有面子,甚至给主持人送爱马仕、金条等贵重礼物。快乐大本营向饭圈文化、流量逻辑低头,只是在透支自己的好感度,换取短暂的热度延续。
在经历了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冲击后,单纯的欢乐已很难满足当代人,综艺的形态和形式每年都在不断变化和迭代。湖南广电也在顺应大势,推出各种新节目。快乐大本营过去长期以不变应万变,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偷懒。在众多优秀后来者的竞争下,节目形式没有创新,只依赖流量取巧、讨好少数人,最终失去了生存的机会。
快乐大本营的兴衰,是中国综艺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曾经辉煌,开创了综艺的新时代,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到现在的停播,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综艺在时代变革下的挑战。
文字来源:圈内师老师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