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停更500天,春晚却把第一个镜头给了她,究竟凭什么?
2025年春晚,明星云集,但央妈却把女生的第一个镜头给了李子柒。
有人质疑:央视春晚怎么能让一个网红开场?
但她,的确有资格。
她的影响力,放眼整个自媒体领域,无人能及。
她三年不露面,回归仅靠三个视频,粉丝暴涨到5000万。
而这三个视频,都聚焦在非遗文化上,个个强得要命。
评价她:没有一个字夸中国,但她把中国文化带到了全世界。
海外粉丝说:她回来了,世界被治愈了。
2025年春晚,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次春晚,而李子柒身披的春晚战袍,是13项非遗的华丽绽放。
她消失三年,拜访100余位非遗大师,不断精进,默默蓄力。
如今归来,8秒亮相,聚集了全球20亿观众的目光。
人们爱她的巧手,爱她的创意,但更爱她,无论做什么都能自给自足,仿佛天下的物件她都能做出来。
而这一切,都是她悲惨的童年赠予的。
1990年,李子柒出生在四川绵阳的深山里,那时家人叫她“李佳佳”。
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出生就很瘦弱的孩子,会在三十年后成为全球瞩目的文化符号。
李子柒的童年,像一杯苦涩的茶。
在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和父亲父亲离了婚,不久后父亲再婚,那个继母却恨透了她这个拖油瓶,经常虐待她。
但更糟糕的是,在她六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她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爷爷是村里的厨子,会做各种传统美食,会编竹器,会做木工,无所不能。
小小的子柒就跟在爷爷身后,学会了这些手艺,为的是能帮助爷爷,却不知道这些技能会在未来改变她的人生。
十四岁那年,爷爷去世了,家里的顶梁柱也坍塌了,家里揭不开了锅。
为了生计,李子柒不得不辍学进城打工。
在餐馆端过盘子,在夜店当过DJ,睡过公园长椅,吃过别人剩下的饭菜。
那段经历,李子柒熬遍了生活的苦,但也学会了做很多的菜。
她做菜也的确有天赋,只要尝过一次,她就能知道这道菜的配料和做法。
生活虽然艰难,但她依然会在租住的小屋里种几盆花草,会用心做好每一顿饭。
月薪只有300元的时候,她还做了一件大事,资助了一个贫困学生。
别人都觉得疯了,只有她自己知道,当年父亲离世,她没钱上学,是乡邻,是不认识的叔叔阿姨资助她读完小学。
淋过雨的人,最懂得给别人撑伞,她希望照亮她的那束光能照亮更多人。
2012年是李子柒的重大转折年。
奶奶突然病重,在外已经有所成就的她,毅然决定回到山村。
自小和奶奶相依为命,李子柒不想在奶奶最需要她的时候,她不在,她说那样会让自己遗憾一辈子。
回村后,李子柒开了一家淘宝店,一边卖自己种的农产品,一边照顾奶奶的饮食起居。
刚开始没有什么销量,李子柒为了引流,开始拍短视频。
刚开始她的短视频,画质模糊,制作粗糙,根本不吸引人,唯一可取之处就是大好的田园自然风光能在视频中徐徐展开。
后来,有些博主被这点吸引,主动帮她导流,竟意外的拉起了低迷的播放量。
但最终让她彻底爆火的,是2016年一条制作兰州拉面的视频。
视频发布后,播放量瞬间突破千万。
人们惊叹于她的技艺,更被视频中传递的宁静与美好所打动。
事实上,为了拍好这个视频,她专门去兰州拜师学艺,练习了一个多月。
从和面、揉面到拉面,每一个步骤都精准到位。
为此,她浪费了20多斤面,拍了200多个镜头,最后能用的也就50个。
揉面揉到到胳膊都疼,汗水经常被衣服浸透,但她成功了。
仅这一条视频,点赞就超过60万。
此后,她的视频越来越精致。
从文房四宝到蜀绣,从酿酒到造纸,她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视频没有台词,却让全世界看懂了中国的美。
YouTube上,她的粉丝数突破千万,每条视频的播放量都以百万计。
外国网友惊叹:"她过着我梦想中的生活!"
但视频外,她也是普通人,也有爱恨情仇。
2025年,她与杭州微念的纠纷曝光。
原来,李子柒当年不懂股权架构,占股49%,却丧失了李子柒这个品牌的营运权。
因此,从2017年到2019年三年中,微念融资百亿,李子柒分文未得。
2019年,微念把李子柒这个品牌卖给螺蛳粉厂,获利16个亿,依然和李子柒没有半毛钱关系。
于是,她选择停更,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年间,无数人担心她会就此消失。
然而,断更三年,她把赛道拱手让出,居然无人能打。
2024年,她带着新作品“紫气东来”强势回归。
她延续了以往的国风文化,更将非遗技艺融入其中,深度还原了漆器的制作流程,展现了东方美学。
视频发布5小时,观看量就突破5亿。
归来仍是顶流,出手便是王炸。
视频中的她依然从容淡定,仿佛三年的纷争从未发生。
但,微念与李子柒已经达成了和解,李子柒持股四川子柒文化99%的股份。
镜头里是诗歌田园的宁静,视频外看不见的是李子柒与资本血雨腥风的对打。
如今的李子柒,依然住在那个小山村,每日清晨五点,山间的雾气还未散去,她已经背着竹篓上山了。
露水打湿了她的布鞋,她却浑然不觉,专注地寻找着最新鲜的食材。
她用最朴素的镜头,记录着最真实的山居生活。
在她的视频里,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
一颗种子从发芽到结果,一坛酱油从发酵到成熟,一件衣裳从纺线到成衣,都被她耐心地记录下来。
这种近乎执拗的慢,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却又格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