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词作者李有源去世前想吃顿肉,家人买来肉时,他却走了

2025-02-18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一个时代总有一首歌极具代表性。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传唱率极高;从《走进新时代》到《春天的故事》,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证。但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歌曲当属主席时期的《东方红》,它是歌颂国家第一位领导人,其价值不可小觑。

这首歌曲出现在当时电视、收音机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因歌词简单,情感真实,旋律好记,成为在中国最权威、最主流、最有影响的颂歌。而它最初的词作者就是陕北一位苦难的农民——李有源。

李有源出生于陕西省东北部的佳县,其祖父李燕斌靠租田种地,由于家庭人口较多,家境十分贫穷。为了摆脱贫困,李有源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动。尽管这样,一遇到天灾人祸就得外出逃荒。

李有源是外婆带大的,正是在外婆家刘家沟,李有源渴望读书的心愿被放大,母亲只好东挪西借交了学费。李有源没有让母亲失望,学习非常刻苦,但过了冬天,家里就再也负担不起学费了。但勤奋的李有源仍利用放羊的机会读书。过了4年时间,李有源成了村里仅有的文化人。

李有源在20岁那年开始养家糊口。1929年,西北大旱,陕北一带的土地颗粒无收。为了养家糊口度过自然灾害期,李有源从佳县用毛驴驮盐去山西临县贩卖。一次因盐警刁难他惹祸上身。盐警污蔑他贩私盐,将盐和毛驴没收。这样欺压的事情经常发生,但敢怒不敢言的他就常和别的长工唱《揽工调》来发泄。他觉得这“调”是在唱自己,这也正是他民歌创造的灵感来源。

1935年10月,主席到陕北,李有源觉得生活终于有了希望。1936年2月,红军来到佳县,他目睹了红军队伍的威武,就编了一首歌来歌颂主席、歌颂红军。

此后,李有源灵感不断,编了不少歌,但总觉得没有把对主席的真挚感情表达出来。1942年春秧歌队进城演出,受到群众欢迎。其中两句秧歌把主席比作明灯。

在这些歌声里,李有源有了新的想法,虽“主席好比一盏灯”也让他有了心的灵感来源,但显然一盏灯的力量比较弱,不能反映主席的伟大。初冬的一个清晨,李有源忽然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这不禁让他联想到把主席比作太阳最好不过了。

李有源偶然发现一条醒目的标语写道:“主席是中国人民的救星。”于是他写下了四句秧歌词:“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主席,他为人民谋生存,他是人民大救星。”他又想到若配上民歌曲调肯定朗朗上口,并将“东方红”作为歌名。就这样,歌唱主席的《东方红》在陕北农村诞生了。

1955年4月过度劳累的李有源到佳县城治病,治了二十多天不见效,5月10日终因肝硬化腹水在张家庄家中不幸逝世,时年52岁。他去世前,家人问他想吃什么,他说:“想吃肉。”但等家人买来肉时,他已经去世了。但《东方红》却被广泛久远地流传了下来。

《东方红》这首歌不是专业的音乐家创作出来的,但它却深深体现了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里,领导人主席等一大批革命人解放了全中国后,老百姓对他们的崇敬感激之情。通俗易懂的歌曲就这样传唱下来,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缅怀。

参考文献:

《东方红》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