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失宠?影视转头反杀80后
这段时间,影视剧风向变了。
以前靠甜宠偶像剧吸引年轻观众,现在用“古早味”讨好80后。
刘诗诗的《掌心》,讲大唐权谋和女性复仇;于正的《五福临门》女性群像 婚嫁焦虑;《六姊妹》这部年代剧,聚焦改革开放初期的家庭琐事,致力于勾起80后的童年回忆。
从权谋剧到家庭剧,从古装到年代剧,影视剧都在靠怀旧吸引观众,这背后到底有啥门道?
影视剧讨好80后?
曾经,年轻人是电视剧讨好的主要人群,可如今,越来越多影视纷纷开始讨好80、90后了。
古偶向来是年轻人的天下,以前也一直流行宝宝古偶,清一色的年轻演员谈甜腻腻的恋爱。
现在风向变了,熟龄化古偶更得人心。
主演的平均年龄直线上升,四位头部85花也整齐划一回归古偶。
古偶主角纷纷变成了成熟女性,清一色的搞钱搞事业 搞家长里短。
比如于正的新剧《五福临门》,满满的“恨嫁风”。
全剧围绕郦家五个女儿如何心愿得成觅得良缘,附带她们如何齐心协力,排除万难,在人生地不熟的的汴京经商挣钱。
还有前段时间的爆款《国色芳华》。
有网友吐槽剧里的人物关系和情节,简直就是古装版《好事成双》。
磋磨人的婆婆,隐身的公公,自命不凡的老公,还有默默隐忍的女主,再加上被侵吞的嫁妆,回不去的娘家……
年代剧就更不用说了。
看《六姊妹》有一种看《父母爱情》的感觉,全都是父母辈“童年记忆”。
何家的酱油厂、奶奶为儿媳准备的“油滋啦”,还有自行车、搪瓷盆、保温瓶……
《小巷人家》也是这个类型。
20世纪80年代的家庭琐碎,满足了大家的怀旧情绪。
爆款悬疑剧也是浓浓的古早味。
《驻站》《我是刑警》像极了《重案六组》,走纪实刑侦路线,真实感拉满。
《雪迷宫》像悬疑版《东北往事》,边破案边讲家长里短。
还有《边水往事》《白夜追凶2》,都是早期网剧那种扎实讲案件的风格。
这种怀旧风、古早味满满的影视剧,不仅成功讨好了80后,也让年轻观众很上头。
为什么影视剧开始媚中了?
古早味又为何能成为影视剧的流量密码?
为何开始“媚中”?
“媚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制作方终于意识到,80后才是影视剧最忠实的观众。
从前笼络00后,但渐渐发现他们难讨好、对影视的忠诚度和购买力也相对低,回过头来才发现,原来80后才是最应该留住的受众。
80后成长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经历了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变。
小时候是电视儿童,守着电视长大;后来又成了初代网民,对长视频那是相当熟悉,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
而且现在80后的经济实力上来了,成了影视消费的主力军。
作为现在掌握社会资源和话语权的一代,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爱好付费,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作品买单。
代际理论认为,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会深刻影响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消费行为。
80、90后更加注重影视作品的品质和内涵。
他们经历了影视行业的发展历程,对那些粗制滥造、只为追求流量的作品有着天然的免疫力,喜欢有深度、有思想、能够引起共鸣的作品。
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看,80后成长在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也有深刻的记忆和情感。
古早味的影视剧,往往能够唤起他们对过去的回忆,让他们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那么,为什么除了80后,其他年龄段的观众也这么喜欢古早味影视剧呢?
影视审美为何倒退20年?
观众口味转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审美疲劳。
这几年的影视剧,很多都是“为创新而创新”的作品,剧情荒诞、人物单薄、以奇特设定为卖点,虽一时吸引眼球,但缺乏深度,难以让观众产生持久兴趣。
此时,朴实、经典的古早味影视剧就成了清流。
虽然它们没有华丽的特效和新奇的设定,但有扎实的剧本、鲜明的人物和饱满的故事。
这些东西,在追求快节奏、高流量的影视环境里,反而变得越来越稀缺。
古早剧的节奏也很符合大家的心理诉求。
人们的生活压力大,内心渴望得到慰藉和放松。
古早感的剧,剧情节奏相对舒缓,情节也相对完整,可以让人静下心来,慢慢地感受剧情的发展。
文化变迁理论,也能解释大家对古早味影视剧的喜爱。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更需要一种情感寄托来缓解因变化带来的焦虑和不安。
古早味影视剧也承载着特定时代的文化记忆,能成为怀旧情感的寄托对象。
在社会学中,这种情感寄托现象被称为 “文化乡愁”,它是个体在面对社会变迁时,对过去文化的一种怀念和追寻。
古早味影视剧的火爆,既因为影视行业迎合了观众审美,也反映了观众的情感需求。
不管影视技术怎么变,只有扎根真实的生活和文化,才能拍出能引起共鸣、跨越年龄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