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六姊妹》让我想起了家里那个接了父亲班的远房表哥
这些天追剧看《六姊妹》,虽然对里面的演员演技吐槽,不敢恭维,仿佛除了奚美娟,我就没觉得谁演的好,倒是哪几个少年演员演的还不错,尤其是演大姐的少年演员,可惜没有记住她的名字。
几乎没有转折的忽然就出来了,梅婷和几个长大了的姊妹,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老黄瓜刷绿漆,有太大的违和感。
看这个电视剧,也是刚开始有人说它可以和前些年的《人世间》以及最近一年的《小巷人家》媲美。跟着看了几集才看出来,说这话的,都是什么审美观呀。
《人世间》是这几年,我看到的最好的电视剧,看了若干遍,无论是剧情还是演员,我现在都甚至想不出来哪个人演的不好。
《小巷人家》也看完了,中规中矩。当然没法跟《人世间》相比。至于说现在演的《六姊妹》,怎么能跟《小巷人家》比?它跟《人世间》,在我看来就是云泥之别。
算了,既然最近也没有好看的电视剧,就继续看吧。好在里面有一些故事情节,我还是熟悉的,有印象。
比如说那个父亲去世后顶替父亲接班的情节,我还是很清楚的。当时老爸老妈的单位也有这样的情况,但并不是一定要去世后才能顶替。还有一些是父母到了一定的岁数,退休了就可以顶替,有一个孩子,继续上班。
我们家因为我和弟弟上学时成绩还不错,就根本没有打这个谱。很多人家都是想方设法的让自己家的孩子顶替上班。尤其是家在农村的职工。那个时候孩子多,争名额的事常有发生。
但一般情况下,首先是给儿子的,像六姊妹中没有男孩,才发生了争执的情况,如果家里有男孩,几乎就不用说啥。
我有个远房舅舅,家里三个孩子。好像是舅舅到了将近五十岁的时候,他所在的工厂有了这个政策,那时候适龄的是家里的二姑娘。
大表姐已经出嫁了。还有一个我喊表哥的,大概比我大三四岁。表哥那时候大概十四五岁,想必是感到弟弟还小,二表姐看到了希望,她就想去接爸爸的班,因为她的年龄正合适。
但全家没有一个人同意,他们宁肯让正在上初中的弟弟辍学,给他改大了户口,也不让二表姐去接班。
结果就是表哥在初中没毕业时,就去舅舅的工厂当了工人,想必那时候厂里的招生负责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个初中没毕业的孩子,怎么看也不到岁数吧。但那时候这样的事,我听老妈说常有发生。
后来二表姐高中毕业,复读一年,憋着一股劲儿考上了医学院。虽有一段时间跟家里关系不是很融洽,但结果总是不错,表哥也当了工人,更不错。看起来是皆大欢喜。
90年代的时候,舅舅原来的工厂也就是表哥接班的单位,效益不好,表哥下岗了。若干年拿不到钱,在城市里住着很小的房子。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干。日子过得很不容易。年纪越来越大,又没有什么文化,孩子又长大了……
我听我老妈说有很长时间,表哥家靠舅舅的退休金接济生活,舅舅因为是提前退休,最终拿到的钱要比正常退休拿到的少。但也挤出来供表哥家的吃穿用度。
那个远房的舅舅去年去世了,我在给老妈打电话的时候,老妈还唏嘘,说这个远房的娘家侄子,居然埋怨当初爸爸不让他上大学,如果让他去上大学,他也能和二姐一样在城市里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二表姐当了大夫,早就是主任级的了,也退休了。
“我可是知道你这个表哥,小时候学习啥也不会,当初为了让他接班,他父母费了那么多劲,要是让他上学,他连高中都考不上”这是我老妈跟我说的。
那个二表姐工作的单位,距离老妈的城市不远,逢年过节的时候,会开车过来看看老妈,个把小时就到,也算是看看这个远房姑姑吧。
今年二表姐又过来看老妈,已经早就退休了,又被返聘到一个医院,听老妈说收入很好,日子过得也很好。
二表姐跟老妈吐槽,说这些年弟弟对她很有意见,抱怨如果是二姐接了班,自己就不至于下岗,如今自己都六十多了,因为有好些年自己交社保,退休金很低。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我老妈不会说这个词儿,但跟我说的意思就是这样。
表姐叹息着跟老妈说,当初自己对父母是很有意见的,那个表哥并不是什么都不懂,他也在力争接班,他感觉自己才是名正言顺的。
“他到现在居然还埋怨我,你说上哪里说理去。”表姐跟老妈吐槽。
电视剧里的演员演的强差人意,但故事情节也还算不错,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都能记起来。
这些天老爸老妈和我分别在河北和山东追着看《六姊妹》,我们才有了这些共同的话题。那天打电话时就说起了这些事。
“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儿了,感觉就像在昨天”老妈对我感叹。
是呢,虽说很多事情,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无力改变,但也不能全怪历史。并不是所有的接班的都下了岗,也不是所有的下岗的都像表哥那样怨天尤人,很多事情还是跟个人有关系吧。
“#我的宝藏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