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成国家一级演员,35岁辞副处级职务,38岁上春晚,贾冰太绝了
贾冰辞职的那天,老同事们的表情一个比一个精彩。
他提着包往外走,门口的保安大爷喊了他一声:小贾,听说你辞职了?
不干副处了?
贾冰站住脚,笑了笑,声音不大但特别清晰:不干了,副处级干部顶多是个碗,我得去捞锅。
这话一出口,大爷愣住了,几秒钟后憋出一句:你这锅,得是喜剧味儿的吧?
谁能想到,这个辞职捞锅的男人,后来真的捞成了春晚的常客。
38岁那年,贾冰第一次站在全国观众面前,小品演得如鱼得水,连他都没料到,笑声能这么密集。
可站在台上的那一刻,他的眼神里却藏着复杂的东西,像是一份终于熬出来的释然,又带着点隐隐的倔强。
说到底,他从来不是那种天降奇才,更像是靠脚踩泥泞一步一步爬出来的普通人。
要理解贾冰这一路的故事,得从他28岁那年说起。
国家一级演员的称号砸在头上,别人夸他年轻有为,他却摸着奖杯,笑得有点不好意思:我年轻是年轻,但有没有为,这还得试试。
后来,这位一级演员跑去体制内当起了公务员,职位安稳得很,连爸妈都直夸:我们家贾冰真争气!
可安稳久了,人会不安分。
贾冰就是这么个人。
他一边工作,一边偷偷琢磨喜剧段子,笔记本上的草稿堆得跟小山似的。
同事偶尔开玩笑:老贾,你这是打算给咱单位的年会出小品呢,还是给自己留条后路啊?
他嘿嘿一笑,没多解释。
但心里却藏着句未出口的话:都不是,我想上更大的舞台。
于是,35岁那年,他递了辞职信。
有人劝他:副处级干部多少人羡慕啊,你真不怕以后混不出来?
他倒好,想都没想就回了一句:混不出来,那就混下去呗,反正我想试试。
这个试试的代价比他说的轻松多了。
辞职后的贾冰带着家里人攒下的积蓄北漂,那几年,他跑遍了各个小剧场。
观众少的时候,他对着空椅子演,表演完回后台,脸上还挂着刚才的笑容,但手伸进兜里时才发现,手机里有两条催房租的短信。
他不说,也不抱怨,第二天接着排练,因为他认定喜剧这条路一定能走通。
再说说他的表演。
贾冰的喜剧不是那种包袱接包袱的单纯搞笑,而是把生活一点一点剁碎了,撒点佐料,端给观众。
他的小品里有市井,有职场,有家庭矛盾,也有你我身边的那些熟人。
比如《总监来了》里,他用夸张的手法还原了当代打工人的生存状态,那些拼命拍马屁的员工、出口成套话的老板,全场观众笑得前仰后合,但下了台,他对搭档说了一句:其实这些也不是笑话,这就是日子。
这种带着温度的喜剧风格迅速让他脱颖而出。
第一次登春晚,他的作品收视率飙升,很多人感叹:贾冰的表演有笑点,但也扎心。
但没人知道,这一切背后,他付出了多少努力。
春晚的准备周期极长,表演稿改了无数次,有一次他凌晨三点从排练场出来,坐在台阶上打了个哈欠,对着漆黑的天感慨:这辈子要是没坚持下去,我真对不起这么多夜晚。
可是,喜剧这行从来都是在笑声里藏着苦涩。
贾冰也不例外。
有人说,他的成功靠天赋;有人说,他的作品都是团队在背后撑着。
但他却从不刻意回应,只是用更好的表演硬怼那些质疑。
他不是没听过难听的话,也不是没在半夜里怀疑过自己,但最后,他选择让这些情绪成为表演的养料。
舞台上的每一个包袱,都是他从生活里挖出来的矿。
如果说,贾冰的成功只是因为努力,那未免太简单了。
他的作品之所以能让人又笑又哭,是因为他懂得如何用喜剧的方式让观众直面人生。
打个比方,贾冰的小品更像是一个温和的外科医生,用幽默做麻醉剂,然后用刀子划开日常的皮囊,让你看到那些不愿面对的现实。
但换个角度想,贾冰辞职这件事,也让人对稳定和冒险有了新的思考。
体制内的工作真的稳吗?
还是说,稳的只是我们对安逸的想象?
贾冰用他的选择告诉我们,安稳从来不是唯一的出路,有时候,折腾才是生命的本质。
当然,这条路不适合每个人。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把喜剧当成救生圈,在生活的风浪里找到自己的方向。
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一种启发:人生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你可以追求稳定,也可以冒险,关键是你有没有对得起自己的那份不甘心。
最后,再提个有趣的场景。
有一次记者问他:如果回到35岁,你还会辞职吗?
贾冰笑得云淡风轻:辞啊,那会儿年轻嘛,年轻就是用来折腾的。
顿了一秒,他又补了一句:不过现在不辞了,得养家啊,搞笑归搞笑,咱也不能耽误生活。
这就是贾冰。
他是喜剧演员,也是生活演员,用表演抚慰观众的疲惫,用坚持回应自己的质疑。
而我们,看着他的故事,或许也该想想,自己的那口锅,到底是什么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