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虚宫=白宫?“百亿票房神话”《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中式美学隐喻,你看懂了吗?
这个春季,魔童哪吒在大荧幕上翻天闹海,哪吒系列电影的第二部️《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票房持续在刷新!
截止到本文发稿之时,《哪吒之魔童闹海》已经突破了️93亿元,创下了中国影史票房纪录,并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TOP24。
根据灯塔专业版的预测,《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总票房将超过️151亿元。
《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图源:豆瓣)
除了电影剧情,其宏大的画面和独特的美术风格,都让观众们直呼过瘾,每一帧画面都在挑战观众的视网膜,所有的细节,均来自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
️这是中国电影的胜利,更是中式美学的觉醒。
《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图源:豆瓣)
️01
️宏大的“天上宫阙”,不是“五角大楼”而是“八卦城”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天上宫阙”玉虚宫,是影片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之一。
玉虚宫作为️阐教的最高权力机关,其外观设计独具特色且令人印象深刻。有网友说,玉虚宫的形象,跟️美国五角大楼十分相似。
(《哪吒之魔童闹海》截图)
美国五角大楼(图源:百度百科)
玉虚宫️绿牌上的那只鸟,应该是️灵兽朱雀,却很像个鹰,再加上哪吒不断说“好白”,于是,玉虚宫影射白宫的说法就在网络上流传起来。
(《哪吒之魔童闹海》截图)
但玉虚宫的造型,其实更接近于️中国道教的️八卦造型。
中国的道教圣地,基本上都有这样的建筑,《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玉虚宫,与️陕西汉中的️天师堂高度相似。
陕西汉中天师堂(图源:公众号“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陕西汉中天师堂建筑群最早由️东汉时期的汉中王️张鲁所建,建筑群构思巧妙,依山形而建,形成以️太极为中心、️八卦卦象为整体构型的️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群,体现道教️“天人合一”的理念。
陕西汉中天师堂(图源:公众号“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八卦的意向在中国很多建筑中都有所体现。
比如️新疆特克斯八卦城,城市以️太极图为中心,向外延伸出8条主街,形成64卦街道布局,被称为️“凝固的《易经》”,无红绿灯设计,街巷环环相扣,兼具功能性与哲学象征。
新疆特克斯八卦城(图源:unsplash)
️明清北京四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按先天八卦方位建造:天坛居南️(乾卦为天),地坛居北️(坤卦为地),日坛居东️(离卦为日),月坛居西️(坎卦为月),体现️古代祭祀建筑与宇宙观的结合。
天坛(图源:pixabay)
地坛建筑群(图源:公众号“地坛公园”)
日坛圜坛的祭典表演(图源:百度百科)
月坛棂星门,祭台和坛墙上世纪被拆用作电视发射塔(图源:公众号“文旅北京”)
电影中玉虚宫的️白玉材质,则强化了道教️“清净无垢”的神圣意象。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图源:豆瓣)
玉虚宫屋脊两端的️鸱吻,整体风格来自️唐昭陵鸱吻,增加了️青铜器元素符号,体现出不同朝代古建筑杂糅的效果。
(《哪吒之魔童闹海》截图)
从唐朝开始,在建筑屋脊的两端安装鸱尾的做法就十分普遍了。
唐昭陵鸱吻(图源:昭陵博物馆)
蓟州区独乐寺山门鸱吻旧照(图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
玉虚宫屋脊的造型,也模仿了️宋徽宗的️《瑞鹤图》。
《瑞鹤图》描绘了️鹤群盘旋于宫殿之上的壮观景象,图中群鹤如云似雾,姿态百变,两只仙鹤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之上,寓意️天降祥瑞、国泰民安。
[北宋]赵佶,《瑞鹤图》(图源:《古画七棱镜:看懂中国画的100个问题》)
玉虚宫的内部,是一个很容易迷路的仙池,但这些楼梯和方形的荷塘结构,借鉴了现实中️山西晋祠的“鱼沼飞梁”。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图源:豆瓣)
古人以️圆形为池,️方形为沼,且️水中多鱼,故名️“鱼沼”,沼上十字形桥梁即为️“飞梁”,取自古人️“架虚为桥,若飞也”之说。
山西晋祠的“鱼沼飞梁”(图源:公众号“中国晋祠”)
如果硬要说《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影射五角大楼和白宫,或许有点过度解读,归根结底,其造型还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真正包裹的是️华夏文明的基因。
️02
️用汉代建筑演绎中国神仙故事
《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整体建筑造型源自️汉代。
汉代建筑的突出特点是巨大的纪念性尺度,汉代都城️长安、️洛阳规模宏大,️宫殿建筑是其典型代表,️长乐宫、️未央宫占地面积广阔,建筑群落依中轴线有序排列,彰显出皇家的威严庄重,为后世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奠定了基础。
️高台、️斗拱、巨大的️屋顶和️飞檐,都是️汉代建筑的显著标识。
(《哪吒之魔童闹海》截图)
玉虚宫的设计,既有️传统宫殿的对称庄重,又有️飞檐翘角的动态飘逸,刚柔并济,是中式美学的典范。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图源:豆瓣)
影片中的另一个主要场景️陈塘关,其城门和城楼都有着️汉阙的特征。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图源:豆瓣)
《哪吒之魔童闹海》陈塘关大战前期概念图(图源:豆瓣)
️阙是汉代较独特的建筑样式,它多成对出现在建筑群的入口两侧,是️入口处的️标志建筑物。
绿釉三层陶水榭,汉代文物,现收藏于河南博物院(图源:百度百科)
陈塘关城内的民居则与️汉画像砖中的相似,建筑类型丰富,有️庭院式、️楼阁式等。
《哪吒之魔童闹海》闹市区场景概念设计图(图源:豆瓣)
(《哪吒之魔童闹海》截图)
在️汉代一方庭院画像砖上,有典型的汉代豪宅,汉代的建筑物是️木结构的,侧面的️柱、檩、梁、椽诸结构已经全部完备,正脊两端有翘起的鸱尾,房屋下部有底座,还有斜斜的阶梯。
汉代庭院画像砖(图源:河南博物院)
汉代建筑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第一个高峰,我国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结构体系,到了汉代已️初步形成。
汉代建筑的对称布局,飞檐翘角元素也被运用到一些现代中式风格的建筑中,为建筑增添了️灵动性和️文化韵味。
比如️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造型简洁,质朴典雅,建筑主体立于高台,以高山为景,承高山之势,形成中心对称、园林交错的建筑景观,大开大合的节奏,将️汉唐风韵的磅礴雄厚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图源:央视新闻截图)
️03
️细节满满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还藏着多少中式美学彩蛋?
《哪吒之魔童闹海》摒弃了️好莱坞式的高饱和色系的套路,比如建筑群落的色彩运用,青灰色的石阶、朱红的廊柱、鎏金的瓦当……都是严格遵循️唐代《丝绣笔记》中的️矿物颜料色谱,使画面既瑰丽又不失雅致。
(《不破不立》纪录片截图)
电影中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中式美学细节。
比如️海底龙宫废墟,依稀可见往日的繁华,建筑结构借鉴了️福建土楼的环形布局与悬空寺的险峻感,营造出️“水下深渊”的窒息感。
(《哪吒之魔童闹海》截图)
悬空寺(图源:unsplash)
玉虚宫的️大牌坊与️武当山玄岳门很像。玄岳门,是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高11.9米,阔14.5米,坊身装饰华丽,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卉图案等,所以其亦是️石雕艺术的珍品。
电影中的牌坊则将其简化为青色和白色,且不考虑力学因素,显得更加飘逸,仙气外露。
(《哪吒之魔童闹海》截图)
武当山玄岳门(图源:公众号“武当博物馆”)
️两只结界兽的造型,灵感源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大面具、铜兽面和青铜鹰形铃,神秘诡谲的形态强化了场景的奇幻感。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图源:豆瓣)
[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图源:三星堆博物馆官网)
️中式纹样美学在影片中贯穿始终,构建起极具东方韵味的视觉体系。
为了强调商代背景,影片多次出现了️商代青铜器纹样元素。直径达3千米的️天元鼎上的花纹繁复精巧至极,融入了青铜器上常见的️饕餮纹和️云雷纹。
(《不破不立》纪录片截图)
[商]兽面纹鼎,现馆藏于上海博物馆(图源:百度百科)
李靖和殷夫人的铜胄、身甲上的纹饰,也是象征着权威和力量的️饕餮纹。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图源:豆瓣)
作为火属性的️“魔丸”,我们可以在哪吒身上看到许多️火焰纹的元素。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图源:豆瓣)
️“火”作为改变人类发展进程的重要元素之一,与️“金、木、水、土”一起作为️中国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火纹样属于️帝王冕服的️十二章纹之一,在中国有着极为重要的象征意义。
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图源:数字敦煌官网)
️莲花在影片中与角色的形象塑造,哪吒服饰上的️莲花纹样,太乙真人的️莲花宝座,哪吒与敖丙的️莲花化身……在角色成长的过程中,莲花的纹样和意向多次出现。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图源:豆瓣)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图源:豆瓣)
️莲花纹也是中国装饰纹样中广受大家喜爱的一种图案,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因受️佛教的影响,莲花纹开始渗入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的标志性纹样之一。
织毯上的莲花纹(图源:《中国纹样之美:植物篇》)
另一位主角敖丙身上也有许多中国传统纹样,其中以️云纹、️水纹最具代表性。
《哪吒之魔童闹海》剧照(图源:豆瓣)
复活哪吒的️茧,花瓣上隐含的云纹,是典型的️唐朝云纹,象征生生不息。
(《哪吒之魔童闹海》截图)
️云纹,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体现,在汉代之后,云纹因多变的形态特色与各种纹样嫁接组合,呈现出多样化的组合方式,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演变。
清乾隆时期的明黄缎绣云龙纹吉服袍(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结语
《哪吒之魔童闹海》集视觉与文化双重震撼于一身,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动画与中式美学的无限可能。
从个体到国家,想要屹立不倒,凭借的就是这️“逆天改命”的哪吒精神。就像电影主题曲中的一句歌词:️因为年轻所以不知天高地厚,因为不服所以想改变世界!
你喜欢这部电影吗?你又从中发现了多少中式美学的“彩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资料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幕后纪录片:《不破不立》
《〈哪吒2〉全球影史单一票房第一!看看其中的建筑美学!》 (公众号:绿变变 ,作者:呼呼嘿嘿)
《汉代建筑:凝固的史诗》(《文明》杂志2011年11期,撰文:王洪震)
️好书推荐
️《中国纹样之美:植物篇&动物篇》
本套书精选了纹藏团队挖掘整理的龙纹、凤鸟纹、鹤纹、蝴蝶纹等动物纹样,以及牡丹花纹、八角花纹、莲花纹、菊花纹等植物纹样,随书附赠210种“中国纹样之美”色卡,5张AI矢量线稿源文件,为读者带来一幅广阔的纹样画卷。
️《矢量纹样图集 植物篇&综合篇》
中国纹样寓意美好,以形写神,贯穿古今,永不过时。本套书精选2494张纹样,涵盖植物、印染、器物、昆虫、飞鸟、走兽、波涛、建筑等类型。本图集侧重实用性,按应用类型进行分类,从传统到现代的风格均囊括其中。
️《中国纹样 经典装饰纹样图鉴》
作者从数百幅中国传统纹样中精心挑选出包括饕餮纹、夔龙纹、莲花纹、飞天纹等在内的五大系列,共计100幅经典中国纹样,并运用现代手法复现出神秘而浪漫的东方意境。这些纹样中无不蕴含着万千劳动人民的智慧、审美观念及创新精神,在不断的演绎、发展、进化过程中,它们逐渐形成了美丽且富有生命力的图案。本书采用方形开本,封面装帧精美,采用肤感膜烫金工艺与压凹设计,四色特种纸彩印,精准还原纹样设计的每一个细节。
️《锦上添花 中国宋锦新纹样图鉴》
中国纹样种类繁多、五光十色、千变万化,分布在各种器物、文物上。本书作者钱小萍宋锦坊团队从壁画、雕塑、绘画、漆器、瓷器、织锦等处提取了百余种传统纹样,不仅进行了重新创作,还加以文字解析。随书附赠5个纹样源文件及传统色卡,为设计师及纹样爱好者提供灵感参考。
️《画说六千年 打开中国美术的另一扇门》
知名艺术史学家曹星原撰文、专业视觉记录师陈媛媛配图,帮你打开一扇门,看见六千年中国美术的另一面。2尊佛像、3件器物、39幅字画、90余幅视觉插画、100余件文物照片,带你领略中国美术的另一面。从史前彩陶、青铜器物、壁画佛像到近现代书画,为读者搭建起系统的中国美术史框架,使读者了解数十位代表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及作品。
️《古画七棱镜 看懂中国画的100个问题》本书介绍了中国画的七个方面,包括概念与分类、工具与材料、装裱与修复、笔墨与技法、题款与钤印、鉴定与作伪、收藏与投资,梳理出100个问题,逐步引导读者由浅入深地进入中国画的领域。每个章节后面还附有总结本章内容的思维导图,使读者对本章内容一目了然,便于查阅。
️《藏在木头里的智慧:中国传统建筑笔记》
入围“2025年度中国好书”,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工程师带你读懂中国传统建筑,学习藏在木头里的智慧。
本书从传统建筑的建造逻辑入手,趣味讲解传统建筑的构造处理、空间设计的层次感、听觉设计等。分析建筑随技术发展出现的变化,解构现当代建筑与传统建筑在风格、技术等方面的关联,带您领略传统建筑之美,感受华夏建筑中的智慧。
️《林徽因谈中国建筑》本书以林徽因毕生奋斗的建筑事业为切入点,以时间为轴线,从1932年到1955年,收录了林徽因创作的14篇建筑类文章。详实记录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与发展历程,充分展现了林徽因对中国建筑的观点与评价。
️《林徽因讲古建 手绘插图版》
中国古建筑入门书,古建爱好者及林徽因粉丝不可错过的科普读物。本书收录了林徽因建筑学作品,配有50余幅精美手绘图,涵盖独乐寺、佛光寺等经典建筑。跟随梁思成、林徽因的古建寻访之路,一起解开古建筑的层层密码。
️《重走梁林之路:发现山西古建筑之美》
作者按照“8”字形的路线,环游山西古建筑,重走梁林之路。本书是作者旅途中所见、所感的记录,是山西古建筑、造像、壁画、石窟文化的巡礼。全书按照地域分为晋南篇、晋中篇、太原篇、晋北篇、晋东南篇五部分,由24个小篇章组成。每篇文章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记述古建筑及其背后的故事。
️《调色与配色实用手册》
色彩搭配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色彩系统有不同的搭配方法。本书致力于使用易于理解的方法对调色与配色进行讲解,力争为读者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色彩搭配问题提供快速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深受现代人喜爱的莫兰迪色、马卡龙色、中国传统色等,更是着重进行讲解。不同的配色方法大类中,还有渐变色、深色、浅色、鲜艳色等搭配的细分方法。
️《中国颜色》
这是一本讲述颜色与我国历史、文化、民俗审美等方面关系的既有趣又有益的中国经典百色写真集。本书精选了100种自古以来流行至今的重要颜色,并对每种色彩的源头出处、沿用历史、应用特色以及其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含义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解读。
️《中国传统配色手册:风雅色》
本书从大量典籍和文物中寻找传统色,并考据颜色来源、色名由来及传统制色工艺,包括白、黑、红、青、黄、绿、紫、粉红、赭九大色系,为你详细介绍不同颜色在不同时期的应用文化,并以古代流传至今的实物案例作为搭配参考。
️《中国历代流行色》本书以朝代脉络来划分,讲述了从商朝到清朝共十个朝代的流行色彩故事。文中参考了大量文献、历史典故、诗词歌赋及民间习俗记载等资料,配以古画、文物图片和现代照片,尝试勾勒出各朝代对不同颜色的好恶倾向、褒贬与迎拒,旨在为读者描绘出一幅随时间流转的中国历代色彩图卷,一份审美演变的流行色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