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籍青年导演陈言炜:从“他乡”到“归乡” 唯有坚持方得始终
中新网福建新闻2月11日电 (吴允杰)“热爱永远不是三分钟的热度,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影视之路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唯有坚持方得始终。”宁德籍青年导演陈言炜11日在福建省宁德市对记者如是说。
大学专业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从事影视行业13年,可以说影视行业是陈言炜“最初的梦想”,也是其一直以来的坚定选择。
陈言炜(左一)与他的团队正进行影片拍摄。受访者 供图
“最初吸引我进入这个行业的是光影的魅力和讲故事的力量。”陈言炜说,电影、电视剧、短视频,这些不同的影视形式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传递给观众,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经历一场场别样的人生,“这种能够通过影像影响人心、传递思想的神奇力量,深深打动了我,让我毅然投身于影视行业。”
在逐梦路上,陈言炜不断挑战各种角色,从最初的创意策划、场记、录音师、制片人、后期、副导演,到后来的编剧、导演,努力地想将自己锻炼成一个技术更加全面的影视创作者,“虽然尝试过各种角色,但是做导演这个执念从来没有变过。”陈言炜说。
陈言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姑丈》微电影获2024(国资委)第七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二等奖、2023亚洲微电影大赛“最佳剧情微电影”;《你好,李朗红》微电影获2024年中国能源传媒优秀影视作品展播微电影一等奖、2024(国资委)第五届中央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优秀作品……翻开陈言炜的作品目录,一个个奖项是他逐梦路上的最好注解,也是激励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所在。
作为宁德籍的导演,曾在上海工作过4年的陈言炜深知家乡独特的风光及人文是一座“资源富矿”,于是他毅然返乡挖掘“家乡特质”。
陈言炜(右一)与他的团队正进行影片拍摄。受访者 供图
“宁德这片土地有着独特的魅力,非常适合影视创作。”陈言炜说,在自然景观里,有山海交融的壮丽;在人文里,有丰厚的“非遗”及畲族文化;在现实题材中,有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而这些都是影视创作中极具吸引力的元素。
但从“他乡”到“归乡”,所面临的不只是地域上的变迁,两地间在市场环境、创作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化,让陈言炜体验到了从业以来最大的困难。
“宁德市在影视专业人才储备方面还相对薄弱,常常需要从外地聘请专业人才,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面临着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同时项目制作预算和业务类型也与之前大不相同,需要重新适应。”陈言炜说。
激流勇进,逆境生花。面对创作中的“水土不服”,陈言炜不断找寻破题良方,利用“差异化”转化为优势,“比如在地域文化挖掘、低成本创作方面的独特视角,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内容,这样既能满足观众的新鲜感,又能避免与大制作的直接竞争。”陈言炜说。
同时,陈言炜更注重“在地性影像书写”,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倾向于通过“非职业演员生态”来体现真实感。他用一句话形象生动地概括:“比起大制作的精致,我更想要毛边的生活质感。”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近年来,宁德市委网信办举办多个短视频大赛及征集活动,不断为影视行业从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陈言炜也借着东风,立足本土不断推出精品、拍出佳作。如,以优秀党员模范代表为原型创作《属于他们的年龄》、以畲家人民的幸福生活为背景创作《爷爷的手》、以“我在宁德有亩田”活动为背景创作《老杨的心愿》、以屏南四平提线木偶戏为题材创作《一戏三百年》公益短片,均获得了相关国家级和省级赛事嘉奖。
“宁德市委网信办为本土创作者提供了诸多支持与帮助,除了搭建展示平台外,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为创作者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等。”陈言炜说,这些举措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创作氛围,激发了创作者的积极性,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宁德的山海之美。
当下,“AI”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陈言炜眼中,“AI”技术为影视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正不断推动影视行业的创新转型,而影视行业从业者在适应这些变化的同时,更应该找准自己的独特定位,尤其是在内容创作方面,需要更加注重内容的深度与品质,“无论技术如何变革,打动人心的始终是那些有灵魂的作品。”陈言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