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刑警》结局:陶维志感化秦川,曹阳终成大器,令人欣慰!
在刑侦剧的世界里,观众总是对那些扑朔迷离的案件与执着坚守的刑警故事充满好奇,《我是刑警》便呈上了这样一场扣人心弦的叙事盛宴。这部剧里,“清江两案” 一开场就给办案人员来了个下马威,多轮的 DNA 检测、指纹验证,技术专家们倾尽全力,却依旧毫无头绪。关键线索像是隐匿在重重迷雾之中,一点儿有价值的信息都抠不出来,案件推进艰难无比,只能暂时告一段落,部分人员转去东林查案。
在去往东林的车上,秦川还不忘向苏畅请教另一桩惨案的根由,恰在此时,陶维志的一通电话打了进来。从那匆忙、急切又夹杂着兴奋与沮丧的话音里,秦川瞬间对这个未曾谋面的民警来了兴趣,而这通电话,也像是一把钥匙,缓缓开启了东林那错综复杂的悬案大门。
“东林 419 案”,桩桩件件都触目惊心,将人性的黑暗面赤裸裸地摆在众人眼前。三个无辜的女童,还没来得及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就惨遭毒手。犯罪分子丧心病狂,不仅对她们施加暴力欺凌,还实施性侵害,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尸体被藏在窑洞之中,现场一片狼藉,当地警方苦苦追寻六年,却始终没能将凶手缉拿归案。这背后,DNA 验证的难题、家族排查的复杂,一道道关卡,如同天堑横亘在前。
起初,东林的民警对 DNA 技术了解有限,而关键线索 —— 那从死去女孩衣服残余物上提取到的同一男性 DNA,反倒像是凶手故意布下的 “障眼法”。凶手抽着煌山牌香烟,用诱骗、捆绑、殴打、侵犯一系列恶行,致使女孩们窒息身亡,而后藏尸匿迹,妄图逃脱法律制裁,作案后便溜到新地方隐匿行踪。
陶维志接手这个案子后,就像着了魔一样。六年时间里,他拼命钻研 DNA 技术,全国各地奔波,只为追踪凶犯。他身上那股子 “倔、犟、轴” 的劲儿,让他在艰难险阻面前从未退缩,一心只为受害家属讨回公道,这份执着赢得不少赞誉。苏畅就曾打趣,为了查这案子,陶维志差点把整部《大清律》都翻烂了,可见其用心程度。他深知穿上这身警服,就得担起责任,绝不能浑浑噩噩度日。刑警办案,证据就是底气,缺了定力与耐心,根本不可能成事。
苏畅作为全程见证这起案件的人,积累下不少宝贵经验。跟着刘林处长、雷主任办案,学了不少实用知识,可回想起第一轮采血,反复做 DNA 检测,却一次次败给现实,依旧满心无奈。东林案之所以积压多年,除了嫌疑人狡猾、没在当地留下直接铁证这些因素,借助 DNA 排查时,锁定是顾家人作案,却犹如大海捞针,毫无音讯,更是让案件陷入僵局。
但陶维志不认命,那六年,他自掏腰包学习 DNA 技术,统计海量数据,跑遍余河、培兴等地做基因对比,不辞辛劳。他那句 “当刑警的还怕吃苦”,直白又有力地道出这一行的艰辛。刑警工作本就讲究从细节里抠真相,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要死死咬住线索不松口,直至大白于天下。
还没见到陶维志本人,他的 “英勇事迹” 就深深印在了秦川心里。等秦川到了办案场地,一眼就看出之前办案的漏洞。监控视频明明显示现场多了一个饮料瓶,可方局、钟副局长、严军等人一门心思扑在别的检验方式上,忽略了这关键的视频采集。传统办案思路没打开,才导致案子拖了六年。秦川忍不住 “痛斥” 方局,为那些死去的生命感到惋惜,也对东林警局办案不用心的现状头疼不已。
在这起案子里,陶维志与众不同,他和杨威等人天南海北地排查,不揪出凶手誓不罢休。初次相见,陶维志的谦卑就让秦川心生好感,汇报进程时,因为手脏还刻意和上级保持距离,选在河边山坡。在叩开真相大门的征程里,陶维志举足轻重,敢和凶手正面 “对决”,挨家挨户排查线索。
陶维志敞开心扉,向秦川倾诉寻找顾家适龄男性的艰难。排查工作犹如一场脑力马拉松,DNA 报告指向顾家家族男性,可范围太大,越排查越绝望。苏畅那句 “你们没有数据库,没有资料,你们这工作量太大,做的是一整个国家的项目,况且国家现在没有开展这方面工作”,更是道出其中困境。秦川却从陶维志身上看到纯粹的执着,反复做着繁重工作,不抱怨、不放弃,这份坚持让秦川深受触动,也让他明白办案有时不能一条道走到黑,得灵活变通。
再看曹阳,2014 年刚走上工作岗位,身为深究 DNA 数据的医学博士,他有着丰厚的学术底蕴与过人胆识。他动用自己的人脉、人情,全力帮陶维志攻克难题,在排除万难的过程中,为刑警技术中心贡献不小。曹阳传承了先辈身上的 “开拓者” 情怀与 “实践者” 气魄,正是他借助同学王然,锁定 “东林案” 幕后真凶,给陶维志注入新动力,让陶维志越干越有精气神,成了东林县警队的榜样。两人相互成全,在办案路上携手共进,曹阳也不负高材生的美名,在刑侦之路上稳步前行,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