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做事的智慧:先干三个月再说
很多人都有面临抉择的时候,比如要不要做自媒体?该不该创业?学这个技能有没有用?诸如此类,我们在面临未知领域的时候,总是习惯在脑子里反复推演,却迟迟不去行动。
️其实,只要你遵循“先干三个月”这个准则,会让你启动做一件事情,难度更小。
️这里先说明啊,咱们讨论的“事”,是不违反道德,不违反法律的事。
三个月真的是个很巧妙的时间段,这个时间不是特别长,但它可以帮你验证一件事你能不能做,是不是擅长做。
人的习惯形成,需要21天以上,但光养成习惯还不够,你还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去验证,看看自己是不是能长期把这件事干下去。很多人一开始的时候就是“脑子一热”,选择干一件事情,结果到了第三周就受不了了,遇到瓶颈和挫折就草草放弃。
这个准则,不仅可以用于解决选择的问题,还可以用于工作上,很多时候,做的事情还没有成果,是时间还没到,不妨给自己多点耐心,三个月的时间,足以让自己找到节奏。
️所以,“三个月”的时间,就是给你“验证”的,这是成事路上,一种富有智慧的策略。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那我们普通人,想利用三个月时间去改变自己,应该怎么做会更好?
️01
️小成本试错
️我们在做一件难度大的事情前,其实可以不断用小成本试错。
比如你想开店,先放弃直接租店面、囤货这种传统方式,可以先从摆摊、朋友圈营销开始,看看你的货有没有人愿意购买?市场满意度如何?测试三个月如果效果不错,你再考虑开店的事情。
再比如你真的很想不上班,要去做自媒体,那可以用下班后的两个小时去做这件事情,不需要裸辞。这样可以测试你适不适合做自媒体,心态够不够强大,因为新人做自媒体最难的就抵抗流量焦虑这个阶段,而且还得持续产出优秀作品,这是一个脑力+体力的重活,你能坚持三个月就很了不起了。没成功的话,顶多就一些拍视频剪辑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这是我们普通人可以利用的聪明策略,小成本试错,每天做一些正确的小事,三个月下来,哪怕没成,你也知道问题在哪,哪怕方向错了,你也没啥损失,就当积累经验。
️02
️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领域
如果你一开始选择的方向,是你擅长的东西,那你成功率会更高。
我结合自身的经历来说一下,在擅长领域做事的重要性。
某天,我在阅读文章时偶然看到巴菲特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没找到一个当你睡觉时还能挣钱的方法,你将一直工作到死。”
这句话点醒了我。
如果我没有单独挣钱的能力,那么我很容易在失业的时候“手停口停”。
于是我就在思考,我应该怎么建立起自己的被动收入。
《纳瓦尔宝典》这本书有提到过,在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去创业。
️这个创业的方式就把自己的优势、技能、产品,通过媒体这个杠杆去放大。
那应该怎么做?
首先,我得从自己擅长的领域下手。
️因为我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靠意志力做事,是不长久的,意志力它就是一个消耗品,而且恢复得很慢。
我做擅长的,就不用太依赖意志力,那我大概率就能长期做。
我回想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是一直有保持阅读的习惯,只是断断续续,没有系统性的大量阅读。
既然我对阅读不排斥,那我就先选择通过阅读书籍的方式去找答案。阅读总归是好事,至少这个方向是对的,我给自己三个月的时间,看看能捣鼓出一个什么结果。
我用了2个月的时间,一边打工一边在下班后大量阅读,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这个过程,我脑子里和笔记本上装载了大量的知识,我不总结出来,我感觉就白读了,于是我尝试写作,发在各种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我竟摸索到了通过写作获取收入的方式,我发在平台的文章,有部分是突破了10万+浏览量,这给我带来了收益和很好的正反馈。
写作技能,是我长期阅读,并开始“系统性”大量阅读后,自然萌生的。
而这个周期,刚好三个月。
这三个月的时间,不说我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获得了多大的金钱,但我人生轨迹已经悄然发生改变:️我在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并经营自己的人生事业。
写作的复利,已经有无数人验证过,这件事对于我来说,也是“爱觉不累”的事情,所以我会一直做下去。
总结我的三个月历程,我无非是做到了两件事:️选对方向+极度专注。
如果大家想跟我一样,也想结合自己的擅长领域去启动这“三个月计划”,可以优先考虑️“擅长+热爱+赚钱”的交集。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打造自己的“收入模型”。
按照以下方向去找:
️擅长:你比80%的人做得好。
️热爱:你做起来不觉得累,甚至上瘾。
️赚钱:市场愿意付费。
️你选择要做的事情,如果能满足以上三点,那就优先考虑它。
也有很多人说了,确实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那就用这三个月的时间,不断尝试,比如学一下外语、编程、视频剪辑、策划、绘画、音乐、摄影、手工、写作等。
看看哪个方面你能坚持更久,就选择哪个深耕。
️03
️把“三个月周期”形成循环的系统
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可以这样划分:
️前30天就当作是试验,这个时候积极性最高。
️中间30天,就是抵抗天性的时候,因为这时候遇到挫折最多,如果效果不好,就在这个阶段及时复盘、优化。
️最后30天,能坚持到这里,说明你已经跑通了一个小模型,那你可以All in你要做的事情了。
“三个月周期”,还能升级为更大的周期,可以这样去划分:
第一个90天是️技能筑基时期,相当于房子打地基。
第二个90天是️模式验证时期,把你前三个月打下的基础,不断在市场验证它的价值,看看能不能持续跑通。
第三个90天是️生态扩张时期,把业务扩大,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搞联名合作、知识付费等。
李宁品牌转型国潮,就是通过连续三个“90天战役”,完成了产品线、营销链、供应链的协同革命。
以上的方式适用于大部分事情,但可能做的过程没有那么理想化,不可能每次升级都局限在90天的周期,最重要的是要有️“阶段性升级”的思维。
️04
️结语
其实,“先干三个月再说”的原理就是让我们先行动起来,先易后难,而且我们可以用小成本试错。
我们用这三个月逼自己“跳出空想”,哪怕最后没成,那也积累了三个月的经验,好过一直在原地纠结。
记住:所有大决策,都是可以先用 “最小成本” 试错的,就像买衣服先试穿,谈恋爱先相处一样。利用好 “三个月缓冲期”,是普通人最大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