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连划两条红线后,长和集团发布声明,不会违规交易43个港口
在外交部划下两条红线之后,长和集团突然发布声明,针对其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的交易争议作出正式回应,承诺不会违规交易43个港口。那么,长和集团为什么会选在这个时候进行回应?这项交易是否会真的就此作废呢?
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明确表态,要求长和港口交易必须遵守“两条红线”:一是“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规避审查”,二是“未获批准前不得实施集中,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紧接着在5月6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就再次重申了这两条红线,可以说警告意味十分浓厚。对此,5月12日,长和集团发布声明称,交易“绝不可能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规的情况下进行”,并重申交易完成需满足包括法律批准、股东同意等条件。那么其为何要时隔这么久才做出回应呢?
一方面,长和选择此时回应的背景值得关注。原计划中,该交易将在5月22日的股东周年大会上讨论,但近期来自股东、媒体及监管部门的密集关注,迫使集团提前表态。尤其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外交部的连续发声,以及香港《大公报》等媒体的尖锐批评,将交易推至舆论风口浪尖。长和的声明既是对监管压力的回应,也是试图缓解市场对其合规性的质疑。
另一方面,长和回复的时间,正好处在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表之后。众所周知,在此次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中,中国的态度一直明确,就是两个字:不跪!而正是这样绝不屈服、敢于亮剑的态度和决心,才让特朗普在关税战中做出了让步。更值得注意的是,歼10在印巴冲突中的的战绩,也是向外界表明了中国的硬实力,因此,中美贸易谈判才能尽快、顺利达成。
而长和在此时做出这样的回应,正是基于以上两个原因,但对于交易最终走向,目前存在三种可能情景:一是长和集团主动调整交易结构,剥离敏感资产以满足监管要求;二是审查认定交易存在不可控风险予以否决;三是中美博弈态势变化也会影响审查结果。
从现有信息判断,前两种可能性较高。特别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掌握企业试图"分拆交易"规避审查的证据,这种情形下,很难想象监管部门会放松审查标准。同时,此次事件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具有重要警示意义。
首先,重大资产处置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特别是涉及战略资源的交易,需要前置国家安全审查程序。其次,企业需要培养地缘政治敏感度,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做好预案管理。最后,商业决策必须建立在对政策导向的准确理解之上,正如监管部门反复强调的"两个不得",实质是为企业划定了不可逾越的底线。
从更宏观视角观察,这场交易争议反映出全球经济治理格局的深刻变革。传统上被视作纯粹商业行为的跨国并购,在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尤其是美国胡乱挥舞关税大棒地背景下,正日益成为国家战略博弈的延伸战场。中国监管部门此次展现的审慎态度,既是对既有规则的尊重,也是对新型国际关系的主动塑造。同时这种平衡商业自由与国家安全的能力,恰恰是大国经济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因此,不排除此次案例可能会形成示范效应,并且随着《反外国制裁法》《数据安全法》等配套法规的完善,中国企业跨境交易将面临更系统的合规要求。对于港澳企业而言,夏宝龙主任提出的四点希望——发扬斗争精神、坚定发展信心、扩大开放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为在复杂环境中把握发展机遇提供了行动指南。特别是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加速的背景下,港澳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参与国家战略实现转型升级。
回看长和港口交易事件,其最终走向尚待监管部门审查结果。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争议已然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中的标志性案例。它清晰传递出这样的信号: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任何商业行为都不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当企业学会在时代大潮中找准航向,就能在守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这正是"商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当代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