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大乘佛法很好地融合于现代社会生活

2025-02-10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的回答:


《佛教对现代社会的作用》~这个题目很大,我这里出一个提纲,楼主自己用心做完这一篇文章吧。 第一章:佛教的出世人生观与自省意识和危机意识 (摘要)现代社会的种种生存与社会问题与人们欠缺「自省意识」和「危机意识」有关…… 第二章:

佛教的菩萨精神与入世的人文关怀 (摘要)大乘佛教的本质是菩萨道的履践,是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中、在集体渐进式的人格完善过程中建设高尚的心灵家园(净土),从而体悟「无住涅盘」的真理,而不是迅速超脱的企图与行为…… 第三章:佛教的辩证的真理观与科学精神 (摘要)佛教的般若学的要义乃在于成就一种彻底开明的心境,能够开放地接受一切新鲜事物而又不固执,这实际上是培养一种真正的科学精神,特别是人本的科学精神…… 第四章:佛教法相学与认知模型 (摘要)佛教的法相学(瑜伽学、唯识学)乃在于建立一种「唯相」的认知模型。

「唯相」的意思是认知的基础应是感官知觉,而不是经过概念思维后的物质概念…… 第五章:佛教教育与素质教育 (摘要)佛教教育是对我国现代教育体制的补充。佛教教育中涵盖了伦理道德教育、历史文化、国学、哲学、逻辑思辨、心理素质训练、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多方面的综合,可以看成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的捷径…… 参考文献:

《太虚大师佛学精品》 《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

️大乘佛教对社会有怎样的影响

热心网友的回答:


如果都去按照大乘教育去行事,世界就和平了。南无阿弥陀佛

烦恼即菩提的回答:


劝人向善。劝人解脱。

️大乘佛法与小乘佛法的区别?

热心网友的回答:


1、在宗教学说体系上:

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释迦牟尼的遗教,着重伦理教诲,只以佛陀为导师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

大乘则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释迦牟尼的学说,以佛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无边的法力,宣扬神异,造出各种偶像加以崇拜 。

2、在修道途径上:

小乘主张众生自救,人人都能经过修道而进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

大乘则主张不仅要自渡,还要兼渡他人,认为只要虔诚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为佛)。

3、在哲学理论上:

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主观的真实性,但不彻底否认客观存在 ;

大乘主张「法我皆空」,不仅否定了主观的真实性,也否定客观的真实性,是彻底的唯心主义。

4、要超脱生死轮迴:

小乘认为必须自己切实修行,甚至要出家过乞讨度日的生活;

而大乘主张信徒可以作为居士,照常过家庭生活、经营,布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诚心念佛,就可以超脱轮迴。

5、构成不同:

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小乘」(hinayana ,音读「希那衍那」),是对三乘佛法中之:「声闻乘」和「缘觉乘」的统称。

️参考资料

金果的回答: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

1.在宗教学说体系上: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释迦牟尼的遗教,着重伦理教诲,只以佛陀为导师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大乘则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释迦牟尼的学说,以佛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无边的法力,宣扬神异,造出各种偶像加以崇拜 。

2.在修道途径上:小乘主张众生自救,人人都能经过修道而进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大乘则主张不仅要自渡,还要兼渡他人,认为只要虔诚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为佛)。

3.在哲学理论上: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主观的真实性,但不彻底否认客观存在 ;大乘主张「法我皆空」,不仅否定了主观的真实性,也否定客观的真实性,是彻底的唯心主义。

4.要超脱生死轮迴:小乘认为必须自己切实修行,甚至要出家过乞讨度日的生活;而大乘主张信徒可以作为居士,照常过家庭生活、经营,布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诚心念佛,就可以超脱轮迴。

揭泰平袭礼的回答:


首先看《法华经》。该经基本上是通过与小乘作比较,来论述大乘。该经谓:

「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是名声闻乘。……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得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此中论小乘的要点是「欲速出三界,自求涅盘」及「乐独善寂」;论大乘的要点则是「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对比起来,小乘的舍离世间的精神或态度,与大乘的不捨世间的精神或态度,非常明显。

以下看《大智度论》。该论基本上亦是通过与小乘作比较,来论述大乘。该论谓:

「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自为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

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是故有大小乘差别。」据《大智度论》,大小乘都有同一的目标,这即是解脱。

但两者的做法不同。小乘是自利,只为自身;大乘则是利人,兼为一切众生。自利是把自身与世间分割开来,这便是舍离。

利人则是把自身与世间结合在一起,视利人即是自利,这便是不捨。

另外,《大智度论》又以大慈悲心的有无,来判分大乘与小乘。小乘无大慈悲心,大乘有大慈悲心。这大慈悲心是表现于利人的行为中的。

《大智度论》更就智慧言,说小乘的智慧浅薄,不能深入诸法,故不说「世间即是涅盘」。大乘的智慧则深厚,能深入诸法,故说「世间即是涅盘」。这「世间即是涅盘」的说法,与《心经》的「色即是空」的说法,是同一思路;都是肯定现实的世界即此即是真理之意。

世间即此即是涅盘,故不必舍世间以求涅盘,涅盘的理想即在世间中。不捨世间之意,至为明显。

以下看《大乘庄严经论》论大乘佛教。该论谓大乘佛教有七大义:

「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所谓大义,即不同于小乘的特别殊胜的义理。这七者是缘、行、智、勤、巧、果、事。无着解释这七大义谓:

「若具足七种大义,说为大乘。一者缘大;由无量修多罗等广**为缘故。二者行大;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

三者智大;由人法二无我一时通达故。四者勤大;由三大阿僧祗劫无间修故。五者巧大;由不捨生死而不染故。

六者果大;由至得力、无所畏、不共法故。七者事大;由数数示现大菩提大涅盘故。」此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行大与巧大。

行大是具足自利与利他行;巧大是不捨生死而不染,即是不捨生死烦恼,但亦不为其所染着。生死烦恼实是就世间而言,不捨生死烦恼,其实是不捨世间。故行大与巧大,都是不捨世间之意。

费闲酒宝的回答: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主要区别:

1.是在对佛陀的看法上,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虽超人,但他仍是人,是人间的觉者、传教士;而大乘佛教则认为,把佛视为超人的存在。2.

是在理论上,小乘佛教只承认人没有独立常恆的主体,至于宇宙万物,则不是空的,这就是`人空法有`;大乘佛教则论证`三界所有,唯是一心`。而且大乘佛教在修行方法上以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为基本修行方法。3.

是在追求目标上,小乘佛教以断除一切烦恼,摆脱轮迴,为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则以成佛为最高目标。

青竹遗风的回答:


大乘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小乘是声闻缘觉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其最高果位是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

的回答: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

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

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範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

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

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

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着、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

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编集的经典作为立论之依据。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以汉译名称)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

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则有:《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大涅盘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龙树造)、《瑜伽师地论》(传为弥勒造)、《摄大乘论》(无着造)、《唯识三十论》(世亲造)等等。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我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当时有两位着名的译经者,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安译出大量小乘经典,支则译出大量大乘经典,在社会上都有相当的影响。

因此,在我国,大小乘佛教几乎是同时传入。然而,就佛教以后在我国发展的情况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发展。小乘佛教虽也出现过一些学派和学者,但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小乘佛教的各种经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备参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国可以说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东晋时期大乘空宗般若学受到当时玄学的影响,在社会上十分流行,对般若「性空说」的解释,有「六家七宗」之多。东晋名僧僧肇,着《物不迁论》、《不真空论》等评述了各家理论的得失,对以龙树为代表的大乘中观学派的思想作了通俗、準确的阐发。

这一学派发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为代表的「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为所依经典),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中观学(空宗)的思想。而唐初着名学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国后大力弘扬无着、世亲的思想,译出《唯识三十论》以及**、难陀等十家解释「唯识」义的《成唯识论》一书,其大**窥基又着《成唯识论述记》等,从而创立了「唯识宗」,它基本上继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除此之外,陈隋之际形成的「天台宗」和唐代中期创立的「华严宗」,则已不能简单地用原来印度大乘某派的说法予以框範了。因为在他们的理论中,吸收了大乘各学派的说法,以至中国道教、儒家等思想因素,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了。当然,如果就「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所依经典说,可以说空宗色彩稍多些。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所依经典,则可说有宗色彩稍多些。至于在唐代中期形成的「禅宗」、「净土宗」等宗派,则更是为印度佛教所未有,而完全是由中国佛教徒所独创的大乘佛教宗派。他们具有通俗、简明的教理,广泛的融合和适应性,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影响。

大乘密教也在中唐时期传入我国,以后主要在**、内蒙古等地区得到发展,流传至今。

游戏是课程的内容,是课程实施的背景,也是课程实施的途径。民间游戏是游戏的一种形式,它渊源流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玩法不一,乡土气息浓厚。大多数民间游戏配有琅琅上口的童谣,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而且民间游戏的玩具材料简单,玩法易学 易会 易传,游戏开展具有很强的随机性 游戏中具有很强的...

相信大部分男生约会一个女生,并不是只为了陪她吃喝玩乐哄她开心,然后安全把她送回家就好吧,即使你是这样表现的,不过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和这个女生升级关係。在升级关係的过程中,男生应该是具有主导地位的那一方,不管你想把关係保持到哪步,应该由你说了算,男人就应当主动出击。如果你不能把握进度那就按照这个来 ...

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 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开展小组间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下面就 小组合作学习 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