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苏洵六国论评价及讨论,苏洵《六国论》翻译
手机使用者的回答:
苏洵的《六国论》(见附录)认为,战国中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本来是可以形成联合政权的!但是,由于秦王朝一意要灭亡六国,而六国中,韩魏两个王朝有又是挡住秦朝军事力量东进的障碍,于是,秦朝在战略上採取了「远交近攻」,也就对韩魏两国后方的齐、赵、燕进行软硬兼施的办法,这样,这三个国家连同楚国都因为惧怕秦王朝的势力而力求自保,他们连连使用贿赂的方法试图去取得秦朝的欢心,结果,秦朝就把这些贿赂赏赐给自己的战将和降将,刺激得这些部属吞併他国领土的野心越来越膨胀,最后,导致韩魏两国的孤立,当秦朝攻击韩魏的时候,其他的国都坐视不救,最后造成秦国一个个的分化瓦解了各国,一个个的击破他们,最终灭亡了六国。
苏洵的《六国论》的立论标準,是「衡」论,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系统契约和平共处观。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苏洵时代,人们还按照传统的史学观,认为秦朝属于**,他们是把同情心放在六国一边的,他们还没有去考虑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必然的问题。儘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肯定,苏洵的《六国论》中的「平衡」世界观,是积极的!
因为,事实上证明,秦朝自武力统一中国以后的两千年,中国一直就没有真正解决好两个关係,一个是****和地方**的关係,二是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係,这两个关係中的种种问题,至今还拖着中国现代化的后腿!这就是说,我们应该承认,中国秦朝一统政权,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其也的确给后代留下了许多至今尚未克服的社会弊端,这些,都还需要今人去努力克服和重新建设新的文明文化形态。
但是,我们应该承认,苏洵的《六国论》实际上揭示出了人类文明文化中的一个共有的重大问题,这就是人类文明社会文化心理中的契约和平观和自私自利的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果问题。许多人,或者许多集体和国家实体,他们往往都很难意识到人类文明实际上是一种系统生态关係,是牵一髮而动全域性的。当大家处于某种强势权力的压迫之下的时候,很多人都希望自保,且不顾及别人别单位和别国的安危,甚至都有种侥倖心理,总是以为别人别单位和别国被强势者吃掉与自己没有关係,于是,自己虚妄的以为,只要自己给强势权力者进行贿赂,去搞好与强权者的关係,于是,自己就可以从强权者那里获取到好处。
结果,事实上是,最后大家全部被各个击破,大家都要被毁灭掉!
苏洵的「权衡」思想,显然来自于秦汉时代的权衡观,特别是来自于西汉思想家扬雄的「太玄论」,这个「权衡」思想的原则,和现在的系统控制论有些相仿,唯一不同的是,现代系统论的理论模型,是来自于现代物理实验模型,是来自于独立于宇宙和人之外的物理模型,所以,现代系统控制论,在本质上是一种技术,而不是一种科学,特别不是一种人文社会科学!但是,中国古代的这个「权衡」观,则既是来自于物理世界中的「秤、水平」等物理原理,同时,又是来自于自然生态的平衡法则原理,还来自于古人对人心和宇宙关係的探索原则。所以,苏洵的《六国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在破解人类世界中的和平发展法则,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
这就是说,如果人类的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不被改造!
️苏洵《六国论》翻译
u爱浪的浪子的回答:
苏洵《六国论》白话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
「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慾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
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慾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
「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倖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
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藉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热心网友的回答:
六国灭亡,不是**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
「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了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小的话得城镇,大的话得都市,把秦国由**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慾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
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
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慾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倖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
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
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藉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扩充套件资料
《六国论》是苏洵政**代表作品。《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闢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藉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藉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鍼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苏洵(1009—2023年),北宋着名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相传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
囧囧玮的回答: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
「六国相继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方面就获得邑镇,大的方面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前者)实际也要多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死去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
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样以后得到了一晚的安睡。再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的秦国的慾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厉害。
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区分了。到了覆灭的地步,从道理上来说本来应该这样。古人说:
「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尽,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跟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讨好秦国而不援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倖免了。
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打算,能够固守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使用武力(抗秦)的效果。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轲去刺杀秦王来作为对付秦国的办法,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两次被打败而三次获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使秦国退却。
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诛杀,(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却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灭亡六国将要全部完成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尽,力量单薄,战败了而亡国,实在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都爱惜他们的土地,齐国人不依附在秦国。
刺客不去行刺秦王,优秀的将领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估量。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以礼对待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吃饭也不能下嚥。真可悲啊!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压已久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地削减,一天天地割让土地,而趋向于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压已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但是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藉这么大的天下,却重蹈六国的覆辙,这又比不上六国了。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 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洪应明在不经意间这样说过,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 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这句话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佚名曾经说过,凝聚产生力量 团结诞生希望。这句话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新的维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所谓自我保全的方法,关键是自我保全的方法需要如何写。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非...
译文 1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 因为他们的 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 是灭亡的原因。2 想到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把他送给别人,好像抛弃 不值钱的 小草一样。六国论的翻译 原文...